四部委關于新能源汽車“騙補”全面核查工作還沒有最終結束,在一些點上確實已經發現問題,但這不是大面積的事件,還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核查。對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將發現一起處置一起。
“新能源車騙補”現象持續升溫,工信部負責人3月21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回應稱,四部委關于新能源汽車“騙補”全面核查工作還沒有最終結束,在一些點上確實已經發現問題,但這不是大面積的事件,還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核查。對新能源汽車騙補問題將發現一起處置一起。
新能源車騙補亂象沒那么簡單
騙補危害性大
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影響了資金使用。本想通過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結果資金卻被騙到了不該去的地方,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產業的發展,如果以虛假數字作為決策依據,更會帶來方向性問題。二是助長了投機取巧。三是制造了權力尋租。資金補貼有一套程序,能夠騙補成功,往往不是“一個人戰斗”。
政策補貼這本“好經”總被念歪
如同人們熟悉的節能補貼、家電下鄉補貼一樣,新能源汽車補貼本質上是一種政策性財政補貼,是國家從財政資金里拿出錢來補貼特定地區、特定行業或特定群體,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社會公平、調節產業結構。遺憾的是,這些旨在扶持重點領域、特定行業或弱勢群體的政策紅利屢屢成為“唐僧肉”。在“家電以舊換新”“節能車推廣補助”“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等政策補貼中,利用虛假客戶信息、多報銷量、偽造節能數據等各種手段,套取幾百萬乃至上千萬財政資金的,不乏人們耳熟能詳的車企巨頭和家電巨頭。毫不夸張地說,新能源汽車“騙補”并不是第一個。
為何政策補貼這本“好經”總被念歪?固然有政策補貼較為粗放、監督和問責機制尚不健全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在于目前政策性財政補貼沒有專門法律依據。一方面,什么人具備什么條件,按照何種程序獲得政策性補貼無明確規定。各種補貼規定分散在財政法規和規章之中,各個時期還有多種臨時性補貼規定,前后矛盾、政出多門,無法有效預測、指引、評價人們的行為,使得符合條件的可能不了解自己的權利,不符合條件則變花樣或者打擦邊球,想方設法先占了便宜再說。
另一方面,“騙補”的違法成本很低。從曝光的一些“騙補”案例看,涉案企業往往像“竇娥”一樣喊冤,認為自己獲取政策補貼的主要原因是統計口徑不一,以及經銷商填報數據不規范、不嚴謹等,自己并沒有過錯或違法。于是,輿論嘩然后,高高舉起的板子總是輕輕落下——最終處理不外乎退還財政資金。因為根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騙補”作為財政違法行為,只適用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自然無法處罰企業或自然人。即使有些因為“騙補”構成犯罪付出了代價,但也有不少人因數額等原因并不構成犯罪,那么違規將財政資金拿回家最壞的結果也只是退還。
期待新能源汽車領域掀起嚴查騙補風暴
追究法律責任
改革發展民生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在資金的使用上遠遠沒有達到充裕的地步。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資金,也是來之不易。可現實中,卻發生了騙補現象,讓人憤懣。調查稱,“這不是大面積的事件”,但其影響,茲體事大,必須對其零容忍,不讓投機者得利。工信部表示,“國家財政的補貼也沒有全部到位,對于騙補企業,沒補的錢不會再下發,已經補的錢一定要扣回來,并且要依法進行處置,直至取消這些企業的資質。”這種態度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從性質來看,新能源車騙補無異于詐騙,不僅應該追回騙補的錢,還要追究法律責任,要讓騙補的廠家和參與其中的知情部門,受到實實在在的法律懲罰。只有這樣,才能以儆效尤。
加大監管力度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種騙補現象不僅僅發生在新能源車上。國家補貼體現的是一種導向,可現實中,騙補也成了一種傾向。比如科技資金、農業開發資金,也早有騙補之事爆出。這也提醒有關方面,在對國家資金的使用上,必須加大監管力度。
新能源汽車補貼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補貼,只看銷售的數量,而不看這些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含量、安全性能,不看這些新能源汽車與國際同類產品的競爭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那么,對企業來說,就不會在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安全性能、電池的利用效率等方面下功夫,而只會在汽車的生產和銷售數量上做文章。恰恰是,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最急需解決的是技術創新、安全保障、競爭力提升。那么,財政補貼資金也就應當依據這樣的要求,制定具體的補貼標準、補貼方式,至少拿出一半資金來補貼技術、標準、電池性能、安全保障等重點環節,以及在這些方面有明顯優勢的企業與產品,而不是普降甘霖、雨露均沾。否則,光伏行業的覆轍就會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重蹈。
財政對新興產業的政策扶持、資金支持,需要考慮當前的利益,考慮占領市場,考慮穩定經濟增長,但更需要著眼長遠,把新能源汽車做成能夠象高鐵、特高壓、核電一樣可以在國際上競爭的行業。那么,財政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就不能走老路、用老方法,而必須創新。騙補當然是一種惡習了,如果不改進補貼方法,縱然能夠暫時扼制住這樣的行為,也不會對行業發展產生多大的效用。只有補貼方法的改進,把財政資金更多的補貼到技術創新、性能提升、功能改善、效率提高、安全保障等方面,補貼的效率才會最大化,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才不需要整天跟在別人的后面跑,甚至連個零部件都要從國外進口。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