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開始狠抓新能源汽車產業車輛及產品質量,相繼出臺了充電設施標準,車輛檢測標準,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等政策,著手“供給側改革”,開始由注重產能向注重質量轉變。最近多部門又嚴查“騙補”的事情,以及各項政策不明朗,使得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一個緩慢發展時期,很多廠商都在觀望狀態,等待政策明朗。不過,進入3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開始回暖,這得益于新能源乘用車的貢獻。企業紛紛搶食市場份額,迎來了新一輪的市場爭奪戰。以下是筆者對于近些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情動態的一些拙見,僅供參考,不作指導。
一、新能源汽車市場細微變化分析
現象一:新能源汽車銷量逐漸以乘用車為主
2016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62663輛,銷售58125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倍和1.0倍。其中,1季度的新能源乘用車總體銷量3.95萬臺,占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半有余。可以窺見一斑,即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將會以乘用車為主導。
現象二:全國各地4S店和經銷商方興未艾
最近幾年,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吉利、奇瑞等乘用車車企紛紛在全國各地建立4S店,開辟了多種銷售模式。新能源汽車4S店慢慢嶄露頭角,成為車企一支堅強的銷售大軍。各大車企一方面在不斷尋找大客戶,另一方也在全國各地布局4s店。未來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深入人心,各大城市將會陸續出現各類新能源汽車車型4s店,與傳統車4s店并駕齊驅,共同競爭,網店數量有上升趨勢。
現象三:運營商開始在各大展會上冒頭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各類經銷商紛紛出現在新能源汽車展會上,而整車廠、零部件企業、充電樁制造企業開始隱退。于此同時,運營商們開始尋求更大的合作伙伴,并且不斷提升自己的運營模式。比如充電樁運營商,商業運營模式在不斷成熟。
現象四: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加速市場布局
自2009年以來,新能源汽車企業靠著政府、公交公司等采購與招標,以及高額的政府補貼維持企業發展。近些年來,我國在不斷調整新能源汽車產業補貼政策,而各大細分市場政策補貼在逐年的減少。如專用車方面從原來按電池容量每千瓦時補助2000元,到現在的1800元。未來新能源汽車補貼將會逐年“退坡”,甚至“停補”,很可能使這些公司面臨風險和挑戰,這使得許多公司不得不做出調整,來滿足消費者需求,采取多種運營模式和多種銷售渠道,以解決銷路問題。
現象五:并購潮席卷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
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家與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引來了一大批投資人進入到這個行列當中,資本流動比較活躍,資金流動量較大。一些上市企業,包括傳統車企、傳統制造業、網絡公司等開始布局和收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一些投資機構,如風投機構,商業銀行等為企業帶去資金。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對接采購交流會”組委會主要負責人介紹說,“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且發展需要很多的資金,如研發、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資金短缺現象普遍存在,前期資金投入過大,導致中后期資金短缺。”
現象六:新能源汽車產業面臨洗牌
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產品與車輛技術、商業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等慢慢成熟,產銷量和產能達到飽和后,并且庫存與產能過剩,勢必會出現一些龍頭企業,導致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被少數企業壟斷,而中小企業只能分到少部分市場份額,慢慢的被排擠出局,而被其他企業并購。在這個階段,市場上會出現優勝劣汰和“大魚吃小魚”的連鎖反應。就動力電池這一塊,2016年許多動力電池企業都有擴產,2016年供需將逐漸趨于平衡。未來動力電池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兩極分化加劇,部分小企業、生產能力較差的企業或將被一線企業并購。
二、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看似很火爆,實質上是“虛假繁榮”,很多地方都差一把火候,不得不說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未真正打開。
(一)政策制定不合理延緩市場化進程
(1)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國家與各地方相繼出臺了各種財稅獎勵機制與推廣方案,在購買環節采用較高的補貼標準,試圖促進銷售,但由于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意識層面上沒有上去,以及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性與充電有所顧慮,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并沒有促進銷售量的增長。
(2)而高額的補貼,很容易被企業利用,并提高汽車與產品售價,從而提高了生產成本與購車成本,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據了解,企業獲得的補貼金額是一輛車制造成本的好幾倍。有車企坦言說,他們完全可以1元錢賣給用戶,或者白送給用戶,都能賺錢。可以想象,這部分利潤有多高。但是,市面上的車輛價格卻虛高,除去補貼外,用戶依舊要繳納很高的購車費用。
(3)不合理的政策催生出企業“騙補”,導致實際的銷量與公布的銷量數據有所偏差,從而導致統計數據的誤差加大。如去年十月數據,工信部與中汽協兩組數據不一致,中汽協10月新能源汽車生產36494輛,銷售34316輛,而工信部數據統計,10月生產5.07萬輛,同比增長8倍。由此可以窺探些許端倪,里面的水分很大。
(4)此外,隨著銷量的增加,也不斷增加了各地政府的財政支出,從而導致很多地方拿不到“地補”。地補無法落地,導致車商無法銷售,而消費者得不到應有的補貼。
(二)“虛假繁榮”導致企業“閉門造車”
(1)政府補貼同時也催生了一些車企盲目造車的現象,哪些車輛補貼高就造什么車。比如,6米~8米新能源客車,2015年產量占新能源客車產量的77%,而新能源客車受政策影響非常大,部分車輛在拿到補貼后不使用的現象凸顯。
(2)車輛和產品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盲目擴產,使得庫存爆滿,產能過剩,而消費者不喜歡,形成不了粘性,購車欲望下降,導致成交量下降,銷量下降。
(3)由于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商業運營模式、盈利模式與銷售渠道沒有形成一個完美而行之有效的體系,導致企業不知道造什么樣的車和產品才符合市場需求,常常出現“見風使舵”,以及與市場脫軌的現象。山西太原“對接采購交流會”組委會負責人說,“用戶需要什么車?需要什么配套產品?企業應該牢牢抓住市場與用戶需求,而不是盲目的擴產去增加銷售量。山西太原組織的這場會議,將會為大家解決這些問題。”
(三)用戶需求似乎沒有想象的來的猛烈
思考一:國家與企業推廣力度是否真的已經足夠吸引用戶去購買了?
顯而易見,政府做不到,能夠讓消費者100%購買新能源汽車。首先是高額補貼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其次是推廣力度不到位。這兩項使得消費者在購車前對補貼與購車價格一無所知,而只能通過銷售員的介紹獲得信息。但是,對大部分銷售員而言,要么夸大事實,要么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國家在環保節能觀念上的宣傳力度是否加大了宣傳,很多地方的宣傳工作也只是徒有虛表,沒有真正打動人民大眾養成節能與環保意識,從而在購買汽車方面,寧愿選擇傳統車也不愿意選擇電動汽車。
企業方面,企業宣傳力度上還不夠,多數企業是通過展會和4S店等傳統形式展示自己的產品, 而網媒等其他創新性產品展示的形式只停留在表面。電動汽車資源網觀察員說,“通過網媒等新平臺宣傳,宣傳力度會相比傳統形式的宣傳力度要大,首先是入口,面向的群體是上億人民大眾,而傳統的宣傳方式面向的只是少部分“過客”。 其次,網媒等有多種展示平臺,專題展示、頁面展示、軟文展示等等。”企業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的問題是,消費者不熟悉電動汽車及其配套產品,一些技術參數和產品特征,消費者沒有概念。另一方面,企業常常夸大自己產品性能,比如續航里程上,有報道稱,許多車輛續航里程原本沒有企業宣傳的那么大,用過一段時間后,電池續航里程衰減現象嚴重。
思考二:充電設施建設宏偉目標會不會變成“一句口號”?
(1)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2016年,充電樁市場比過去一兩年要更猛烈,許多地區開始大量布局充電樁。但目前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一是有充電樁,卻擱置無法使用的現象,導致充電設備老化,充電安全系數降低。二是,電動汽車充電便利性的問題,許多充電建設過于偏遠與隱蔽,用戶很難找到充電設施對車輛進行充電,并且充電難問題顯著,充電時間長外,充電排隊時間也過長。第三,充電設施補貼是否落實到實處,這一點對充電設備商與運營商至關重要,在運營模式還不清晰,盈利模式還在探索階段的充電樁企業而言,得不到補貼,又沒有好的融資渠道的前提下,很難維持日常的維護與完成擴大建設規模的任務。第四,沒有統一的APP運營模式,電動汽車充電設施APP各自為政,而電動汽車用戶需要下載多個APP,去滿足各類充電需求。這些都會影響消費者購買欲望。
(2)從另外一個側面而言,就算國家能夠實現滿足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那也只能說完成了,至于能不能使用得上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沒有好的城市規劃布局方案,也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充電方案,就算每個人都購買了新能源汽車,也只是荒廢在家,被灰塵、樹葉等覆蓋著。其他意向購車者見到如此情景,會不會提升車輛購買欲望?值得商榷!
思考三: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費用真有那么高嗎?
雖然,各大零部件廠商都有質保與維修服務,但對于消費者而言,車輛維修便利性,車輛維修成本也相當重要。目前而言,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還沒有開始布局,車輛維修只能運輸到特定的維修點,或者相關企業派專員對車輛進行維修,這就大大增加了維修成本。有消息稱,9萬的車,維修費用高達14萬,修車費比購車費還要高。
為什么維修費用如此之高,維修成本主要集中在動力電池的更換上。據一位車主向記者坦言,由于車輛已經到了質保期,而要求車主自掏腰包,但是4S店開出的報價讓這位車主無法理解,空調費6000元、車載充電器3000,而動力電池費用高達13萬元。一輛9萬的車,維修費卻要14萬。這位車主說,用14萬加以前的9萬,他可以買一臺很好的燃油車了,并抱怨說,車輛充電不方便,上了高速心就緊張,主要是害怕因為動力不足出現安全隱患。
新能源汽車維修費用真有那么高?還需要進一步調查。
三、如何實現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化?
(一)實現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需“車-樁-人”緊密捆綁在一起。
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遇到一個極為尷尬的局面,產業鏈內討論最為激烈的是,到底是先有車還是先有樁的問題。筆者認為,車與樁應該同步進行,以往許多充電樁企業是先建樁,然后再給車充電。關鍵問題在于,如果沒有車充電,建的樁只能荒廢與擱置。現在許多充電樁運營商,開始自己開展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讓自己的樁能夠用到實處。
另一方面,國家開始開展“智慧城市”大布局,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必須考慮建設充電樁用地,并考慮充電便利性。許多充電運營商開始著手,把路燈成為充電樁。另外,許多充電新技術與新的運營模式,比如無線充電,快充、快換模式等。
但如果沒有用戶的參與,只有車與樁,車企與運營商也不可能推動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一是,從購車基數來說,未來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將會占據半壁江山。二是用戶充電頻次要比運營商充電頻次高。
“車-樁-人”三者的結合,讓車跑起來,讓一批人用起來,讓基礎設施完善起來,然后讓市場活躍起來。
(二)實現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必須“四位一體”聯動發展
一是政府牽頭,利用貨幣獎勵工具和非貨幣獎勵工具,扶持新能源汽車發展。(1)要扶持那些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好產品,對于那些不符合市場需求且質量不達標的產品應該予以剔除,以維護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2)要加強能源供應,如電力供應,加大充電站建設,為蓄能做好準備,為充電設備供應電能。(3)加大對關鍵零部件企業的研發支持,特別是對動力電池企業的支持。四是,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必須讓利于消費者,購車補貼落實到實處。最后,免車船稅、免購置稅,以及對新能源汽車給予上牌優先權。
二是制造企業多方布局。對于車企而言,首先要保證車輛的品質,加強車輛結構設計與輕量化研發,提高安全性能,以及減輕車身以提高續航里程。另一方面,車身設計要符合大眾消費者口味,不能“閉門造車”。其次,采取多種銷售渠道,運用多種運用模式拓展業務。再次,多方溝通,成立政企事業部,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保證國補、地補能夠落實到企業手中,從而保證補貼能夠真正交到消費者手中。再次,與相關零部件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共同開發設計新能源汽車,以減少成本開支,提高產品技術,互惠互利。另外,對于車企與相關零部件,給消費者更多的質保與售后服務。最后,加強與充電設備商與運營商的溝通,保證車輛有電可充。
三是能源供應企業,包括動力電池企業、電力供應企業與充電樁企業三者的結合,這三類企業是捆綁在一起的,電力企業供電給充電樁企業,充電樁給動力電池充電。電力供應企業做到電力供應充足,采取多種(包括煤炭供電、水電供電,還是太陽能供電等)供電方式,特別是如國網的大力布局,應該科學、合理布局,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充電樁企業做到充電設備布局恰到好處,讓車輛有電可充;而動力電池企業應該打破技術瓶頸,提高動力電池續航里程的同時,提高電池安全性、一致性。使用壽命等。
四是消費者要加強消費意識,對政府政策不僅熟知一二,同時了解各大新能源汽車產品性能,在購車的時候能夠擇優購買,如了解各地方補貼,車輛性能、動力電池性能,充電設施建設情況等。
只有政府、企業、能源與消費者幾方面聯動,在政府的指導、企業的努力,能源供應,消費者互動下才會使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具活力。
(三)社會各界共同聯合,助推新能源汽車產業大發展
除了政府、企業、能源外,還需要媒體等社會各界的聯合,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共同筑起一片藍天。
對于媒體而言,應該多普及新能源汽車知識,對新政策、新活動、新技術、新產品的宣傳,讓企業了解市場行情,以做出相應的決策,提高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認知,以引導消費者更理性選擇新能源汽車及其配套產品。
新能源汽車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如政府采購、私人購車,汽車租賃,融資機構等各方聯手,從不同角度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給予幫助與援助,從而使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成熟,使新能源汽車產業真正走進市場。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