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子元器件公司村田制作所和索尼公司在近日宣布:
雙方已經達成一份不具有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確認雙方將就關于索尼集團
電池業務轉讓給村田集團事宜進行談判的意向。經過盡職調查和詳細的轉讓條款及條件的談判后,村田制作所和索尼公司預計將于2016年10月中旬簽署具有約束力的最終協議,并在取得所需的監管審批的前提下,雙方將于2017年3月底完成轉讓。
新能源汽車正在席卷全球的汽車市場,作為目前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動力源,鋰電池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長,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增長量將會十分可觀。按理說,這是一個風口,可就在這么一個被看好的當口上,索尼卻匆忙的賣掉了自己的電池業務,其逆風而行的舉動讓許多業內人士感到不解。誰也不知道,這個老牌的電子工業巨頭的決策出現了什么問題。
曾經的電子產業巨頭
記得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索尼的家用電子產品迅速地占領了中國市場。大到錄音機電視,小到一盒磁帶。在人們眼里,索尼產品那個小小的Sony的LOGO,是優質產品的象征。在鋰電池的商業化開發上面,索尼也是絕對的鼻祖。根據公開資料顯示,1975年開始,索尼的子公司Sony Energy Devices就開始經營電池業務,經過十幾年的運營和研發,1991年,索尼成功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可重復充電、可商用的鋰電池,這才讓后來普及的移動電子設備的誕生成為了可能。
風光不再的鋰電領跑者
索尼在鋰電池行業的領先地位維持了十幾年,漸漸被后來者所取代。先是日本的三洋電子一直雄踞鰲頭,索尼和松下旗鼓相當,爭第二的位置。就在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松下直接并購了三洋電子,至此索尼的電池業務就開始一蹶不振。
除了本國的競爭,韓國LG等公司以及中國公司的崛起,讓索尼的電池業務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從2011年左右,索尼就開始計劃出售鋰電池業務。直到2013年年初,日本政府基金曾試圖推動索尼將鋰電池業務出售給日產和NEC的一家合資公司。
不過這一談判隨后陷入僵局,直至年底,《日本經濟新聞》周日報道稱,索尼已決定不出售鋰電池部門。
當時索尼認為,日元匯率的走弱以及市場對智能手機電池需求的增長將有助于該業務的復蘇。索尼表示,日元匯率的疲軟有利于索尼提升海外業務利潤。另一方面,部分新產品的需求也出現增長,所以索尼將保留鋰電池業務,并將其作為核心業務來發展。
現在回頭看,索尼的最后一搏并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
轉戰車用鋰電池市場
除了消費級電子產品鋰電池之外,索尼在2011年和2014年前后兩次對車用鋰離子電池市場進行了評估。
2011年索尼稱將于2015年前后參與車用鋰離子電池業務,當時索尼方面表示,經過市場評估,預計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將大幅增長,所以公司正與國內外多家汽車廠商進行交涉。在福島縣本宮市的索尼工廠內,用于鋰離子電池電極的新廠房已建成,如需求擴大,還將考慮在海外建廠。不過這一計劃在2012年度被中斷,原因不得而知。
2014年,索尼再次對汽車電池市場進行評估,不過這一次針對的目標是軍用鋰離子車輛電池,當時索尼在智能手機、平板等電池領域的增長已經感到了異常乏力,所以選擇了劍走偏鋒,據當時宣稱,該軍用汽車電池已經開始著手研發,預計最快要等到2018年才能完成并投入使用。
電池業務的虧損和出售
軍車電池的研發計劃后續如何索尼方面還沒有實質性的表現,但它的電池業務總體來說一直在不停的虧損。今年4月份,索尼發布的2015財年業績(2015.4.1-2016.3.31)中,電池業務所屬的部件業務虧損高達2.53億美元。而剛剛發布不久的新的財年業績(2016年4.1-2016.6.30)表中,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69億美元。
早在今年4、5月份,就有消息傳言稱:索尼或繼續剝離非核心資產,以重振消費類電子產品,并表示,已有三家投資銀行接觸索尼,以協助其出售電池業務,潛在買家可能包括鴻海和比亞迪。
面對這一消息,索尼并沒有正面回應,而業內傳播的風生水起,也似乎印證了,索尼對這一消息的默認,消息風傳兩三個月后,事件終于塵埃落定,索尼將其電池業務轉讓給了村田制作所。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下年河西。當索尼的種種努力化為泡影,不得不出售市場風頭正勁的電池業務時,也許只能把原因歸于時運不濟了吧。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