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
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人氣頗旺,可以明顯看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火爆和亢奮。在慶祝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
電動車市場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當前產業政策和企業發展導向所帶來的隱患。
產業政策拉動的弊端
過去二十多年來,基本上每一次政府大規模的產業政策拉動都會帶來各種后遺癥。其中后果最嚴重的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政府投資的四萬億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的橫向產業政策。由于人為產生的大量基建需求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企業產能項目倉促上馬,用的是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的技術路線。此后數年很多行業還在承受需求集中提前釋放帶來的低迷。同時鋼鐵水泥等行業大量落后產能使我們失去了產業升級的機會。我們今天所吸入的霧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拜這種強干預的產業政策所賜。而當時我們還滿足于中國拉動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能力,甚至認為中國幫助世界擺脫了金融危機。縱向產業政策拉動帶來的后果就更多了,從早些的光伏行業到近期的機器人產業,無一例外成了過剩產能和國家資源浪費的案例。
新能源汽車會是一個例外嗎?我們今天靠政府補貼人為把需求提前,已經建設了大量的鋰
電池和基于鋰
電池的整車產能。打破了產業通過技術競爭自然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能的發展規律,這和四萬億的效果何其相似。而且,由于截至目前的電動車需求大部分是由政府影響的企業或是個人出于牌照的考慮拉動的,整車和鋰電池企業在爭相建設產能時,卻對私人電動車消費需求的了解非常有限,這就蘊含了很大的風險。試想當氫燃料電池技術趨于成熟時,我們將面臨如何處理落后產能的尷尬境地,和今天如何處理鋼鐵和水泥的落后產能如出一轍。
我們總是過于急功近利,藐視市場規律,缺乏耐心。其他國家也進行經濟刺激和調控,但都是在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和反復論證下進行的,而我們傾向以最簡單的強干預方式改變市場規律。
如何應對產能過剩
對于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的低水平重復制造,限制準入之聲不絕于耳。政府甚至輕易地把準入許可推倒重來,搞的企業完全沒了方向。然而政府真的可以很好地扮演這樣的角色嗎?在嚴格的準入制度下,特斯拉還能獲得牌照嗎?對于一窩蜂追熱點的地方政府確實應該限制他們推波助瀾的行為。但是對于企業行為,為什么我們不能尊重市場規律和自由競爭,通過引導和監管的方式來管理產業呢?
漢德工業促進資本主席蔡洪先平先生在論壇發言中有一個關于避免鋰電池重復投資的提議我覺得非常好,他建議百人會牽頭建立一個產能預警機制,幫助考慮上馬新產能的企業做好產能和需求對比的分析,相信企業有了這樣的認識會自己做出合理的選擇。而且這樣的研究應該按不同能量密度來分析,定期更新,持續指導行業的發展。
模仿和創新,短期和長期
我們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企業只看未來2到3年,希望能有現成的樣板可以直接模仿。相信很多車企都在等著特斯拉的Model 3出來好照方抓藥,開發中端車。然而如果沒有卓識的遠見和創新的能力,何談做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導?
更嚴重的是短視。今年的輪壇開始有更多的人談氫燃料電池了,這當然是一個進步,但是相比豐田多年前就制定從混合動力直接進入氫燃料電池的技術路線,并于2015年推出首款燃料電池車相比,我們在這個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終極解決方案的重要技術上已經落后太多了。
今年的論壇還設立了智能汽車和智能交通的專題研討,但是無人駕駛技術和應用的討論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全球主流車企一致認為2025年是完全自動駕駛技術量產的時間點,比氫燃料電池汽車大規模投入使用更快,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發也嚴重滯后。即使在鋰電池電動車時代以量取勝,當自動駕駛和燃料電池時代來臨時,我們還是會被很快打回原形的。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