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廣州車展的各種信息撲面而來,但吉利搶在車展前率先發布的“藍色吉利行動”,還是讓人眼前一亮,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表示,到2020年吉利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占到總銷售量的90%,這其中插電式混動和油電混動車型占到新能源汽車的65%,純電動汽車占到35%。一語驚天下,吉利真的會成為第二個比亞迪嗎?
在新能源領域,從2009年開始,比亞迪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算國內的第一個真正量產,面向市場的一個新能源汽車的企業,經過多年積累,從比亞迪秦到唐,今年1-10月比亞迪新能源銷量達到4.3萬輛,占全球新能源汽車比例的11%,是當之無愧的老大。
吉利憑什么有此豪言?是一時頭腦沖動,還是源自“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吹牛?在筆者看來,中國車企經過十幾年來的淬煉,已經遠比當年“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要成熟許多,而且中國資本的強悍侵蝕力,也遠非當年可比。
我看好吉利的未來,因為吉利有以下三個基礎:
1、吉利有豐厚的燃油車基礎
首先從銷量上看,今年1-10月,吉利汽車銷量達40.5萬輛,估計11月就可完成全年45萬輛之目標,這個銷量與一汽豐田的體量相當。足夠的銷量規模,讓吉利在采購成本、供應商選擇上,能有更多的騰挪空間,也為后續車型研發積累足夠的技術、測試參數。
其次,從主銷車型上看,從2014年7月吉利新帝豪上市以來,就呈現逆勢增長的奇跡,從2014年8月開始,吉利新帝豪銷量連續增長,至2014年12月就實現了單月2.5萬輛,更成為自主品牌家轎銷量冠軍,2015年上半年銷量就突破10萬大關。
2、吉利有前瞻的價值鏈布局
從當年沃爾沃的“驚天一購”,大家似乎對吉利其他的收購計劃視若平常。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9年,吉利就收購了澳大利亞國際傳動系統制造公司(即業內赫赫有名的DSI自動變速器公司)。要知道,當年DSI自動變速器公司可是一家集研發、制造,銷售為一體的自動變速器專業公司,是全球僅有的兩家獨立于汽車整車企業之外的自動變速器公司之一,將DSI收入囊中,不得不說是未雨綢繆的一步戰略硬手。
隨后,在2014中國(長沙)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開幕式上,吉利與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資成立的國內混合動力系統總成的技術平臺(簡稱CHS)將落戶長沙。這個科力遠可不簡單,不僅與通用(GE)、豐田都有戰略合作,而且在先進儲能材料行業,風頭絲毫不遜于比亞迪。
3、民企慣有的快速決策、高執行力優勢
相對于豐田的藏著掖著,合資企業的層層決策,股東方各種商討,到最后拍板,幾乎都比民企要慢上一兩拍。吉利這兩年的發展,其實也是充滿驚險,從多品牌的整合,到帝豪的橫空出世,再到沃爾沃的返銷北美,一步步都是從最艱難的市場殺出血路。
在大家同處同一起跑線的新能源領域,吉利雖然也是和北汽一樣同步推出基于轎車平臺改裝的純電動汽車,但搶占一線限購市場份額,以高配置,高補貼,低門檻,爭奪一線新購人群,是吉利當前看得見的戰術選擇。
但隨著整個產業鏈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吉利混動車型的投放,特別是混動SUV車型的上市,將加大對傳統燃油車的侵蝕,不排除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形成比亞迪、吉利新能源雙雄并起的局面。吉利不會是第二個比亞迪,相對于比亞迪“喜歡單干”,吉利成敗,在于其對整合資源的利用率,是消化不良,還是形成狼群效應,真要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