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來,電池作為穩定的能源供應之一,已經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你每天都離不開的各種電池,它們的“最終歸宿”是哪里?是進入安全、完善的回收渠道,繼續為人類社會“發揮余熱”,還是像環保廣告描繪的那樣,被隨意丟棄在土壤、水體中,成為許多污染事件的“罪魁禍首”?
30余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國和消費國,而各類電池的回收再利用仍不盡如人意,不過,電池回收并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那么,在經濟發展更早、發達程度更高的歐美等地區,是否有可供我們借鑒的“他山之石”呢?
本期域外之音著重介紹國外詳盡的法律法規、完善的回收渠道、合理的產業鏈激勵機制,從而使回收舊電池不再是難題。
法律與法規
【歐盟】法律名目繁多事無巨細 電池須標出汞鎘鉛含量
據統計,歐盟國家每年共售出約80萬噸汽車電池、19萬噸工業電池和1.6萬噸家用電池,其數量之大不言而喻。而一向重視環境保護和可循環經濟的歐洲人自然不會對如此大量的電池“歸宿”聽之任之。在歐洲地區生活過的人們大都有此感受:立法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殺手锏”。
許多年來,歐洲國家在電池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規可謂“名目繁多、事無巨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歐洲就有一些國家開始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加強廢舊電池回收管理。為了統一各國規范,明確相關標準,歐盟于1991年頒布《廢舊電池管理指令》。
這一指令對成員國電池行業提出了諸多要求。比如,從電池設計、生產開始,就要求使用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影響較小的安全材料,并規定了危險物質含量最高標準(如汞含量低于電池總重的0.025%),同時要求內置電池在設計時應考慮到回收問題,用完后更易取出等等。
在電池的標注方面,這一指令也十分明確。除了必須標出電池的汞含量、鎘含量和鉛含量等,還要標出每種電池在用完后的分類、回收要求,方便使用者在電量耗盡后進行合理處置。以此為基礎,歐盟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多次修改和完善相關指令,不斷提高電池生產標準,同時細化相關規定和要求。比如2003年的修訂中,明確了廢舊電池回收的責任問題,要求電池生產商和銷售商共同承擔回收責任。在完善的法律框架下,歐洲地區的電池回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日本】法律培養公眾良好習慣 主動分類回收深入人心
廢舊電池回收利用較好的地區,往往有一個共同點:不僅法律法規細致入微,主動分類、回收電池的做法更是早已深入人心,從寫在紙上的規定,滲透到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中去。這一點離不開政府和整個社會長期以來對民眾環保意識進行的著力培養。
以環保意識強、垃圾分類到位的日本為例。1956年的“水俁病”引發了日本人對工業污染和排放的集體反思。作為加強環保宣傳的措施之一,日本將每年的11月11日定為“干電池日”,12月12日則定為“蓄電池日”。直到今天,盡管日本人的垃圾分類和環保意識已可謂舉世聞名,每年的“電池日”各地仍會舉行許多宣傳活動,為民眾講解電池污染的危害及回收利用價值。比如在城市的主要街道派發環保電池和宣傳資料,在中小學開展電池知識普及和環保宣傳等。
正是在政府的著力培養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之下,不只是電池回收,日本的整個垃圾分類和回收體系日趨完善。而整個社會也都受益于此。
據統計,上世紀90年代后,日本東京都23區的人口持續增加,但是城市產生的垃圾量從1989年歷史最高水平時的近500萬噸減少到2008年時的306萬噸,減幅超過38%。與其他廢品一樣,對個人和家庭來說,廢舊電池本身雖小,但對整個社會乃至子孫后代來說,電池回收意義重大。只要全社會有了這樣的意識,并為之持續努力下去,電池回收的渠道、技術瓶頸等問題一定能夠迎刃而解,最終徹底根除廢舊電池問題。
生產和回收
【美國】明確要求生產氫鎳電池 公眾關注電池回收處置
正是由于電池用途之廣泛、總量之巨大,其“身后事”才成了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問題——它們既能成為主要污染源,“毒害”一方水土,又可被回收再利用,產生巨大經濟價值。據了解,目前歐盟國家的各類廢舊電池回收率可達八成左右,電池再造率也穩中有升,使電池行業成為歐洲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歐洲類似,美國在這一方面也起步較早。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開始實施相關法規,主要是限制電池中的含汞量,并促使生產商改進工藝,降低電池污染。1996年,克林頓政府頒布聯邦法令《含汞電池和可充電電池管理辦法》,明確要求生產便于回收利用、易處置的氫鎳電池等,并“培養公眾關注電池回收和適當處置方法”。
除了有關電池的統一規定,美國還相繼出臺針對不同類型電池的細化法規,比如《標識、轉運廢舊鎳鎘電池管理法》 等等。這些法律法規使政府對于廢舊電池回收再利用的管理越來越可控,生產商、銷售商和電池回收企業也可以依法行事,不再無章可循。
【英國】強制生產商銷售商回收 超市和商場擺放回收桶
與其他可回收品相比,電池具有分布散、范圍大的特點。由于電池大都分散在廣大普通消費者手中,建立統一規范的回收渠道就成了廢舊電池回收利用最關鍵、也是最難解決的環節之一。從歐美等地的做法來看,明確生產商、銷售商的回收責任,利用現有的、成熟的銷售渠道進行廢舊電池回收,是種普遍且較為有效的手段。
記者2013年初剛到英國常駐時,就發現在特易購、塞恩斯伯里和瑪莎百貨等當地最常見的超市和商場,全都在顯眼位置擺放有通常是綠色的廢舊電池回收桶。后來采訪一位環保專家才知道,原來這種回收桶正是英國最重要的廢舊電池回收渠道。
根據英國2010年出臺的相關規定,每年電池銷售量超過32公斤的銷售點,都必須設立廢舊電池回收處,回收包括普通電池、手機充電電池在內的各種電池。也就是說,只要平均每天電池銷售量達到1包,就要負責回收,這是商家的法定義務。而商家也并非“一收了事”,他們還需要向相關管理機構及時報告電池回收情況,并把廢舊電池交給專門機構處理。
【德國】采取了一定的激勵機制 買鎳鎘含汞電池付押金
德國同樣強制要求所有電池生產廠家和銷售商對產品承擔全部回收責任。而消費者則有義務將使用完的干電池、紐扣電池等各種類型的電池送交商店或廢品回收站回收,后者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廢舊電池,并轉送處理廠家進行回收處理。
與英國不同,德國采取了一定的激勵機制。比如對有毒性的鎳鎘電池和含汞電池實行押金制度,即消費者購買每節電池中含有一定的押金,當消費者拿著廢舊電池來換購新電池時,價格中可以自動扣除押金。
奧地利也有類似規定。從2008年開始,奧地利的所有電池生產企業和電池銷售商也都有義務免費回收廢舊普通電池、可充電電池、工業電池及汽車電池。商店必須行使告知義務,使消費者知道該商店免費回收廢舊電池。而且回收上來的廢舊電池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再生利用。
整個歐盟來看,迄今約有12個國家要求零售商將已經銷售的電池在用完后全部回收。美國和日本也有類似做法,并配有相關鼓勵政策。比如政府按相關企業處理廢舊電池的總量給予一定補貼。韓國則規定,生產電池的廠家,每生產一噸要向政府交一定數量的保證金,作為回收和處理的費用,同時要征收環境治理稅。對于政府指定的廢舊電池處理企業,則減免稅收。
處理和利用
【德國】電池回收非“夕陽產業” 用先進技術“變廢為寶”
曾有專家指出,盡管電池發展已有200余年,但電池回收再利用卻并不是“夕陽產業”。相反,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從廢舊電池中“淘寶”還大有可為。在這方面,英國、德國等國家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許多企業“嘗到甜頭”。
德國的廢舊電池處理技術一直處于全球領先水平,而先進的技術也提高了“變廢為寶”效率,讓企業更有動力參與。比如在易北河畔的馬格德堡地區,一家企業興建了一套電池“濕處理”裝置,在這里除鉛酸蓄電池外,各類電池均以硫酸溶解,然后借助離子樹脂從溶液中提煉各種金屬物,電池中95%的有用物質都能被提煉出來,這套裝置年加工能力可達7500噸。
目前,德國的整個廢品回收處理已經帶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統計,德廢品回收處理行業每年收益約為500億歐元(約合3375億元人民幣),解決就業崗位24萬個,已成為德國重要的經濟和就業領域。
【英國】營業處設上萬個收集點 金屬材料處理后再利用
而在英國,包括電池在內的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再利用,也已成為循環經濟中的重要產業。
“Fonebak”公司是英國眾多電子和電池回收企業的一個典型。這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目前已成為英國最大的手機維修商和回收公司,在法國、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國家設有辦事處和分公司。
這家公司提供的手機回收渠道非常方便,公司與沃達豐等通信網絡運營商簽訂了協議,在其營業處設立了上萬個廢舊手機收集點,并通過各移動電話銷售公司的營業點免費提供舊手機郵寄業務,方便客戶在買到新手機后“隨手”將舊手機投寄到“Fonebak”的回收利用中心。
對于無翻新價值的手機,“Fonebak”會將其拆卸后,讓每個部件、每種原材料物盡其用。其中手機電池會被送往專門工廠處理,鋰和鎳被回收利用,如鎳可用來制煎鍋、熨斗和新電池等。而含金屬的塑料部分送往專門加工廠燃燒,產生的熱能用于當地農村供暖; 燃燒后提取其中含有的鉑、金、銀、銅等金屬材料,送往專業公司處理后再利用。
(責任編輯:admin)
保時捷發力豪華電動車 要和特斯拉正面交鋒2016-08-11 14:33
|
電動車和電池價格開始上漲2016-08-09 18:10
|
專家稱目前石墨烯電池導電和殺菌有效果好2016-05-27 15:07
|
中國車市回暖向好 新能源和智能化成發展“支點”2016-04-28 09:52
|
汽車制造商和動力電池生產商 誰將是電動車市場真正的國王?2016-04-25 09:51
|
新能源車“外熱內冷” 業內人士:產品和營銷要齊頭并進2016-04-25 09:00
|
動力電池安全誰做主?做好PACK和BMS是關鍵2016-04-19 10:46
|
電動化浪潮如何掀起更大波瀾?市場和產品技術是重中之重2016-04-12 09:42
|
簡析:中國鋰電正極材料行業的機遇和風險2016-04-08 08:51
|
新能源汽車產業深度剖: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和希望同在2016-03-31 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