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電動車發展處于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快速過渡階段,電動車“騙補”暴露了我國電動車發展的一些問題,但總體而言屬于可控范圍。
從世界范圍來看,電動化浪潮要掀起更大波瀾,核心問題還在于供需兩端,市場及產品技術是重中之重!
一、 尚未形成成熟市場,“拔苗助長”將會“事與愿違”
2015年我國乘用車銷量2114.6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20.9萬輛,占比約為1%,純電乘用車及插電乘用車增長均達到“爆炸式”的3倍與2.5倍。
新能源汽車發展遠遠未達到所謂的“元年”,消費市場未對新能源汽車形成真實接受。全中國的新能源乘用車攛掇到一起,也就是市場銷量的1%,相當于吉利帝豪一款車的水準(年銷量20.6萬輛),新能源市場遠未進入發展期,更不要提成熟期。一位北京的純電動出租司機講過“續航里程還剩100公里,就不敢接客了,得馬上找地兒充電,還怎么養家糊口?”
“50萬輛規劃目標“、“搖號、限行”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增長的真實動力。至2014年累計銷售約12萬輛,2015年銷量33.1萬輛,同比增長4倍,尤其是2015年11-12兩個月,銷量17.21萬輛。這些不可思議的數據背后,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 規劃的“2015年累計產銷50萬輛的目標”。是有心而為的行業協會“統計錯誤”,還是“國家體面”高于一切的地方思想作祟?總之,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在逐漸跑離市場化的軌道。此外,新能源乘用汽車上牌輛位列前茅的“北京、上海、深圳”,也是搖號、限行的重災區。某新能源汽車購買者所說,“如果不搖號......”。
純電動汽車到底值多少錢。我們來算一筆賬,上海等地的車牌10萬元+國家與地方補貼10萬元+車輛成本10萬元=新能源汽車定價30萬元。上面的計算是小編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逆向推出來的定價。那么一輛新能源乘用車真實定價應該是多少?新能源汽車廠商在定價的過程中遵循的是市場法則,還是算計的國家補貼?換個角度講,國家的推廣政策,對汽車電動化產品提升起到積極意義了么?
汽車電動化的發展,總歸還是要回歸市場之路,政策規劃的適時調整與修改,不是自扇耳光,是與時俱進,汽車電動化的補貼也好,扶持也罷,最終應該落到消費者手中,比如稅率補貼,而不應該讓廠商鉆空子。
二、只規劃技術圖譜,不設定產品路線
產品路線最終由市場決定。發展什么產品、不發展什么產品,對于一個國家,不是個別機構、個別組織、研究院甚至聯盟能夠決定的,是在技術產品改良提升過程中,由真實消費者的購買數量決定的。當然,企業由于資金、人力資源所限,可以根據自身研究,著重布局個別產品與領域。但是,這個企業最終是否能夠在競爭中勝出,還是要看市場能否接受。所以,對于國家,不存在一條沿著時間橫軸的“混動—插電—純電—燃料電池”的產品路線圖。
制定技術圖譜包羅關鍵,嚴防剔除異己。由于汽車電動化所涉及儲能、儲氫、驅動、傳動等多個組成部體系以及材料、電子、IT等多個學科,從國家戰略的角度,重要的是不放過任何“可能”成為關鍵的技術,而不是盲目的剔除某些在目前看來不能實現的“異己份子”,更不要以產品化、商業化作為衡量的標準。多年前,認為燃料電池受Pt催化劑的阻擾,無甚前途,鋰電池大張旗鼓;如今,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實現產品化,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問題成為“瓶頸”。又像,三元與磷酸鐵鋰之爭,國家只要制定好相關標準,至于誰能最終突破,就看技術發展了。
三、 根基是傳統工業,汽車電動化是“創新”非“顛覆”。
汽車電動化革不了“傳統汽車”的命,它是原有基礎上延伸發展。無論是燃油汽車、電動汽車,都離不開機械、電子、化工、材料等基礎工業的支撐。汽車電動化工業進程中的所有核心性應用技術的突破,均是發生在傳統工業企業中,如商業化鋰電池、永磁電機等。特斯拉可以在短時間造出純電小跑,但是離不開傳統工業企業—松下的支撐。所以,離開傳統基礎工業的發展、創新,在汽車領域實現電動化“撐桿跳”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