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2022年的高增速后,鋰電產業鏈2023年開年“遇冷”令人猝不及防。一方面,原料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約52萬元/噸跌至目前的約26萬元/噸,3個月時間價格“腰斬”;另一方面,磷酸鐵鋰產能近年來大舉擴張,而終端新能源汽車消費面臨階段性考驗,補貼退出等因素令銷量增速放緩。
3月28日至30日,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主辦的2023年中國(南昌)鋰業大會暨第八屆鋰資源高峰論壇在南昌舉行。面對鋰電產業鏈“遇冷”的現狀,與會專家認為,鋰電產業鏈或迎來新一輪洗牌和重塑。展望未來,鋰電賽道仍是大有可為的黃金賽道,全產業鏈要努力暢通鋰電產業國內大循環。
碳酸鋰價格暴漲暴跌
“近3年,我們經歷了鋰鹽價格每噸從4萬多元短時間內暴漲至60萬元左右,相關企業掙得盆滿缽滿。近期,我們又看到鋰鹽價格短時間內高位‘腰斬’,鋰價斷崖式下跌現象引發業內焦慮。”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段德炳表示,今年以來,受新能源汽車終端需求增速減緩、燃油車打折促銷、國際油價下跌等多種因素交織疊加影響,鋰鹽價格節節下挫,不僅給原料生產企業帶來困難,也給中下游企業帶來了不確定性。
碳酸鋰價格暴跌,是鋰電產業鏈“遇冷”的一大信號。上海鋼聯數據顯示,截至3月29日,
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報26.4萬元/噸,較年初51.75萬元/噸的價格下跌約49%,近乎“腰斬”。而去年11月上旬,碳酸鋰現貨報價曾一度超過60萬元/噸,創歷史新高。
“去年11月中旬,市場傳出國內某頭部電池廠商減產的消息,以及某新能源車企工廠停產的消息,碳酸鋰價格有所調整。近期,市場需求較差,同時某頭部電池廠和主機廠推出新的定價方式,使原本準備補庫的企業重新進入觀望狀態,加速鋰價下跌。”國信證券有色行業分析師楊耀洪表示。
鋰價大起大落,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前期產業鏈中游產能和庫存大幅擴張,為后市埋下“后遺癥”。一旦終端需求增速放緩,產業鏈各環節便爭相清理庫存,導致鋰市場階段性供過于求。
五礦經研院多元業務研究室處長陳俊全表示,2021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連續翻倍式增長,刺激了產業鏈中游產能成倍擴張和累庫,而鋰資源供給的增長較慢、明顯滯后,導致鋰市場階段性供不應求。隨著終端需求增速明顯下降,產業鏈反向清理庫存,加劇了鋰市場供應過剩。
“新能源汽車長期增長勢頭不改,但階段性降速或引發產業鏈洗牌。”他稱,目前,鋰電產業鏈正在全面降庫存,正極材料產量同比增速、動力電池產量增速、裝機量增速均呈現逐級遞減的特征,這種“牛鞭效應”顯著放大了碳酸鋰等原料市場的波動,給產業鏈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專家建議暢通鋰電產業國內大循環
在與會專家看來,當下鋰電產業鏈的階段性洗牌是不可避免的。但經歷了產能調整和市場格局重塑后,鋰電全產業鏈將邁向新的平衡,并孕育出新的增長點。
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辛清華表示,鋰電產業是一個長周期的超級賽道,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設技術引領、公平競爭、有序擴張的發展格局。從長期來看,鋰鹽價格理性回歸,有利于產業健康發展。
陳俊全認為,鋰產業鏈洗牌后將邁向新平衡。從上游來看,鋰作為“白色石油”受到各國重視,而非洲、伊朗等新資源供給有望緩解供應壓力。從中游來看,行業發展大起大落,將進一步加速產業鏈縱向一體化進程。鈉電池發展將終結鋰電池單一壟斷格局,成為重要的平衡性因素。從下游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過快增長不可持續,回調或引發產業鏈洗牌。儲能領域的爆發將改變新能源汽車單一拉動格局,孕育鋰產業鏈的新希望。
“憑借成本優勢,鈉電池有望助推交通電動化、新能源發電等領域的發展提速,將蛋糕做得更大。預計到2035年,鋰電池需求及鋰資源需求將比2022年增長7倍以上。”陳俊全表示,市場有了鈉電池加入良性競爭,也有利于防止鋰價大起大落,這對促進鋰產業鏈健康平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鋰電賽道仍然是大有可為的黃金賽道。”段德炳表示,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相信我國自主建立的鋰電全產業鏈優勢基礎。要守住安全底線,保持理性發展,努力暢通鋰電產業國內大循環,避免價格大起大落。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