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期貨 2023-12-11 09:44 發表于上海
研究員:張平 從業資格號:F3015713
碳酸鋰期貨價在探底8.6萬/噸后開始快速反彈,12月7-8日碳酸鋰期貨連續兩天漲停,此前市場一致預期碳酸鋰價格將會回到鋰云母成本價附近,8萬/噸是市場一致預期的階段性底部,而在期貨價格觸及這個底部之后部分投機資金離場,同時12月1日廣其所開始注冊倉單業務,注冊倉單量低以及LC2401持倉量遠高于市場貨源量,交割恐慌令空頭集中離場,在此背景下,我們通過分析碳酸鋰市場2024年供需、碳酸鋰成本以及當前的交割問題,可以發現2024年碳酸鋰市場供需過剩已成定局,鋰鹽市場可能逐級出清,低品位的鋰云母企業將最先停產,短期的成本支撐在8萬/噸附近,遠月合約在無交割憂慮下將繼續走基本面邏輯,而LC2401的交割問題比較嚴重,僅能通過持倉下降來緩解,國內可供交割貨源可能不足7萬手,其價格走勢將由后續倉單量與持倉量比值決定。
一、2024年碳酸鋰供需過剩
1.1、2024年碳酸鋰供應增速達43%
全球鋰資源供應主要來自于鹽湖提鋰、礦石提鋰以及回收提鋰,鹽湖提鋰主要來自于南美鹽湖以及中國青海鹽湖;礦石提鋰主要來自于澳洲鋰輝石提鋰以及中國江西鋰云母和四川鋰輝石;回收提鋰市場剛剛起步,目前產量主要來源中國;2024年在澳洲、南美、中國以及非洲的鋰資源供應還將進一步釋放,預計全球原生料鋰資源供應將達到148萬噸,再生料鋰資源以過去五年全球鋰
電池出貨量復合增長率計算預計將達到14萬噸,整體上預計2024年全球鋰資源供應量為162萬噸LCE。具體分析如下:
2023年澳洲在產鋰礦主要有格林布什礦、沃吉納礦、P礦、卡特琳礦、馬里森礦以及芬尼斯礦,格林布什礦目前正處于產能釋放周期,沃吉納礦計劃在2024年產能擴大至75萬噸;P礦預計其2024年產能將增加至68萬噸;馬里森礦在2023年擴產落地后產能擴大至90萬噸;2023年在產產能397.3萬噸,在2024、2025年分別有凱瑟琳谷項目、芒特霍蘭項目投產,疊加在產擴產的產能擴建,預計2024、2025年澳大利亞鋰礦產能將分別達到483.4萬噸、605.7萬噸;預計2023-2025年澳洲鋰礦產量分別為39、50、65萬噸LCE
南美鹽湖項目在2023-2024年迎來集中投產期,目前南美在產鹽湖主要分布在智利和阿根廷,智利在產鹽湖僅有阿塔卡瑪鹽湖,Atacama(SQM)擴建工程推遲至2024年底達產;相較于智利鹽湖產能大產量集中,阿根廷鹽湖相較分散,目前阿根廷在產鹽湖4個,Livent的HombreMuerto(Fenix)年底預計完成二期1萬噸產能建設;Olaroz鹽湖2.5萬噸LCE和Cauchari-Olaroz鹽湖4萬噸LCE均已產出碳酸鋰,并將在下半年開始產能爬坡。2023年南美鹽湖產能增量13萬噸,產量增量6萬噸,2024年前期投產產能釋放,疊加Atacama(SQM)產能擴產以及紫金3Q鹽湖投產,預計2024年產量增量為9.2萬噸。
2023年非洲鋰礦投產主要集中在津巴布韋,2024-2025年剛果金、馬里、埃塞俄比亞還有鋰礦山陸續投產,其中剛果金的馬諾諾大型鋰礦的投產將帶動非洲鋰礦產能大幅增加。整體上2023年非洲鋰礦產量預計將達到3.64萬噸LCE,2024-2025年產量預計將分別增加至17.16萬噸、23.46萬噸;
中國鋰礦和鹽湖提鋰在2023年全線增長,根據SMM統計2023年1-10月鹽湖提鋰、鋰云母提鋰、鋰輝石提鋰分別較上年增加34%、28%、15%至78471、103319、118040實物噸,今明兩年主要投產的鋰資源項目集中在鹽湖和鋰云母這兩塊。鹽湖方面,中信國安西臺吉乃爾鹽湖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在2023年4月份全面達產,扎布耶鹽湖二期1.2萬噸LCE項目預計2024年6月投產,鹽湖股份察爾汗鹽湖4萬噸LCE項目預計2024年底投產;鋰云母方面:江西奉新縣枧下窩礦區生產規模3300萬噸/年與割石里礦區水南段瓷土礦生產規模300萬噸/年預計投產時間都將受到鋰價下跌而后移;整體上,預計中國2023年鋰資源產量為21.6萬噸。
從全球回收市場的報廢量來看,在動力電池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過去六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占全球比重超七成,因此在在2022年到2026年間,中國市場將引領整個回收市場的增長。一般情況下動力電池使用壽命在5年左右,而全球鋰電池出貨量規模由2018年的196.3GWh 增長到2022年 957.7GWh,復合增長率約為 37%,由此推算2023年動力電池迎來退役潮。根據SMM統計數據,1-11月中國廢舊鋰電池回收總量47.4萬噸,同比增長72%,EVTank預計2026年我國廢舊鋰電池回收量將達到231.2萬噸,廢舊電池回收量在未來有較大增長空間。
1.2、終端需求增速放緩
碳酸鋰終端需求主要是集中在新能源車和儲能領域,由于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需求的快速增長帶來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產能擴張,2023年正極材料廠、電芯廠產能全面過剩,這種過剩狀態在2024年還將繼續存在,終端領域降本壓力將繼續向電芯廠和正極廠傳導,產業鏈中游超額利潤被壓縮,而且中游領域受新能能源車需求放緩壓力影響,其產量擴張受限。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增速換擋海外市場擴張將接力,預計2024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增速將降至30%;儲能市場規模雖在政策推動下進入快速擴張,但絕對量仍偏小,2024-2025年儲能市場對碳酸鋰需求拉動有限。
全球新能源車銷售增速放緩: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車走勢較穩,今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1120萬臺,同比增長41%,其中中國1-10月新能源車銷售量723萬輛,累計同比增速37%,占比世界新能源65%,世界新能源車滲透率總體呈現快速提升趨勢,2022年已經達到13%水平,2023年1-10月達到15.4%,其中中國新能源滲透率達到30%,德國達到22%,挪威達到71%,美國僅有9%,日本僅有3%。因此世界新能源發展的不均衡性極為明顯。預計2023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達1500萬輛,較2022年增加近500萬輛,新能源車滲透率18%;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增速換擋海外市場擴張將接力,預計2024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增速將降至30%,產量將達到1950萬輛。2023 年1-10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單車平均電量為47.3kwh ,同比增長 2.6%。盡管2024年PHEV銷量增大有可能拉低單車平均帶電量,但是同樣長續航純電車型的普及也會抵消一部分,因此可以預測2024年單車平均帶電量變化不會太大。按照全球1950萬輛新能源車來測算,全球大致需要922GWh動力電池進行裝車。
中國動力電池領域產能過剩明顯: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截止2022年年底,中國動力電池產能為1260Gwh。截止2023年6月底,中國動力電池產能為1860Gwh。從上述數據來看,2023年,我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快速擴張,直接導致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下行。1-10月,我國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累計產量為611.0GWh,累計同比增長41.8%。1-10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9GWh, 累計同比增長31.5%。其中三元電池累計裝車量93.9GWh,占總裝車量31.8%,累計同比增長6.7%;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車量200.7GWh,占總裝車量68.1%,累計同比增長47.6%。電芯領域庫存高企,行業平均庫存水平在三個月以上。動力電池領域供過于求的局面在2024年還將繼續存在。
政策驅動儲能領域進入高速發展期:截至2022年底,全球累計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37.2GW,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45.7GW,我國累計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59.4GW,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12.7GW;新型儲能主要基于電化學儲能技術路線,主要是鋰電儲能;截至2023年9月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75.2GW,同比+50%。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25.3GW/53.4GWh,功率和能量規模同比+280%/+267%。今年1-9月我國儲能電池累計出貨量為157.2GWh,占全球出貨量的90%以上;儲能電池出貨量遠高于裝機規模,儲能電池也面臨產能過剩壓力。在11月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集成電路所發布的發布《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報告(2023年)》中指出新型儲能應用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25年我國的鋰電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50GW,2030年達到250GW,以平均儲能時長2小時計算,預計2025年中國儲能能量規模將達到100GWH,儲能市場規模雖進入快速擴張,但絕對量仍偏小,2024-2025年儲能市場對碳酸鋰需求拉動有限。
正極材料廠產能過剩面臨降本壓力:根據SMM統計,2023年全球磷酸鐵鋰產能415.3萬噸,其中中國415.3萬噸,海外9.5萬噸,主要產能都集中在中國,且全球產能較2022年增加200萬噸。2023年全球三元材料總產能270萬噸,其中中國180萬噸,海外90萬噸,全球產能較2022年增加近90萬噸,主要增量來自于中國。由于2023年正極材料產能大幅擴張,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月度開工率大幅下降,截止11月SMM統計三元材料、磷酸鐵鋰月度開工率分別為45%、44%,1-11月磷酸鐵鋰產量同比增加34%至118萬噸,1-11月三元材料產量同比下降1.4%至52.5萬噸,在今年新能源車內卷加劇,降價貫穿全年,由于三元材料電池在新能源汽車中多以高端乘用車為主,而中低端汽車市場份額均被磷酸鐵鋰電池搶占,三元材料成本優勢不及磷酸鐵鋰,今年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產量增速出現明顯劈叉。正極材料企業面臨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客戶的兩頭擠壓,疊加正極材料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正極材料對上下游的話語權很弱,2023年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行業利潤均降至盈虧平衡附近,其中,有部分正極材料企業因無法承擔原料價格波動的風險,選擇走客供路線,賺取固定的加工費用,后續正極材料環節的客供比例預計仍會有一定的上行空間。
二、碳酸鋰生產成本分析
碳酸鋰不同原料生產成本差異化較大。市場上主要有四種原料來源:鋰輝石、鹽湖鋰、云母鋰和回收鋰。鹽湖提鋰成本最低,大概率不會成為碳酸鋰的成本支持位;回收提鋰由于回收端鋰資源計價系數就是與鋰價相掛鉤,只要控制好購銷模式就能規避鋰價波動風險;而鋰輝石和鋰云母的成本則是最有可能成為碳酸鋰的成本支撐位,鋰云母由于其低品位導致其成本高于鋰輝石,而且全球鋰云母產能少,主要集中在江西宜春,在行業下行預期中,鋰鹽市場可能逐級出清,低品位的鋰云母企業將最先停產,目前低品位鋰云母提鋰廠成本大概在8萬附近,國軒和寧德尚未投產的鋰云母礦由于其成本更高可能不能如期投產。
鋰云母提鋰主要是在中國開采技術最成熟,永興材料云母提鋰技術是業內最好的,根據2022年永興年報公布數據顯示其碳酸鋰單噸成本約為6萬元,加上管理費和稅費,完全提鋰成本在7萬/噸左右,公司控股的白市村化山瓷石礦按照目前原礦平均品位來測算是120噸原礦產生1噸碳酸鋰;相同品味礦源的江特機電每噸碳酸鋰生產成本7萬元,加上管理費和稅費,完全提鋰成本在8萬/噸左右;寧德、國軒高科在宜春拿下大量低品味云母鋰礦,品味在0.27%左右,低品位云母礦制作成碳酸鋰的成本預計在15-20萬/噸。
鋰輝石提鋰主要是關注澳礦和非洲礦成本,國內鋰鹽制造商基本是進口澳洲鋰輝石,澳洲格林布什礦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鋰輝石礦山,根據 IGO 披露,23Q3鋰精礦運營成本 292澳元/噸,在包含特許權使用金后,23Q3鋰精礦運營成本 520 澳元/噸,鋰輝石加工成本24000元/噸,折算成電池級碳酸鋰完全成本為4.33萬元/噸,不過從歷史成本數據可以看出格林布什礦的運營成本一直保持在200-300澳元/噸,而澳洲鋰礦商的特許權使用費為鋰精礦價值的5%,隨著鋰價波動特許權使用金波動大,在21年三季度國內鋰價在14萬/噸附近,澳礦特許權使用金僅有91澳元/噸,而彼時折算成電池級碳酸鋰完全成本僅有3.58萬元/噸。考慮到鋰價在2024年難以站上14萬/噸,預計2024年澳礦完全成本將壓縮至4萬元/噸下方;非洲鋰礦因運費以及剛開始投入成本高于澳礦,以今年投產并運輸到國內的Bikita鋰精礦來看,其生產成本在500美元/噸,中礦資源表示非洲自有礦山的鋰精礦運回國內單噸運輸成本200美元左右,以當前人民幣匯率折算成碳酸鋰成本為8.5萬元/噸
三、LC2401交割風險凸顯
3.1、國內碳酸鋰月度供應量在5.6萬噸左右
根據SMM統計,11月國內碳酸鋰產量4.31萬噸,環比6.6%,同比17.58%,進入12月,近期江西個別幾家產能較小的外購鋰礦的鋰鹽企業由于持續虧損、代工量級減少等因素有停產檢修情況,其中少部分將于月內恢復生產;而鹽湖仍受季節性因素影響維持小幅減量;回收鋰鹽企業受成本倒掛影響仍持續性減產。預計12月國內碳酸鋰4.08萬噸,環比-5.37%,考慮到10月和11月智利出口至中國碳酸鋰量分別為16791噸和13592噸,將于11月及之后陸續到港,短期國內碳酸鋰供應量并不會明顯減少,預計12月國內碳酸鋰供應量將達到5.6萬噸左右。
3.2、持倉倉單比成為LC2401的走勢的關鍵指標
LC2401合約最后交易日是2024年1月15日,碳酸鋰期貨交割業務辦理于12月1日正式啟動,但12月8日廣期所公布僅注冊倉單100噸,注冊速度低,加上國內能用于制作倉單的貨源有限,LC2401交割問題凸顯;根據SMM統計,12月初國內碳酸鋰社會庫存6萬噸,雖12月進口和國產碳酸鋰量累計約5.6萬噸,但其中有一大部分貨源已經被下游預定,考慮到廣其所對工業級碳酸鋰交割要較電池級折價2.5萬/噸,當前現貨電池級碳酸鋰-工業級碳酸鋰價差在1.3萬/噸,僅當工業級碳酸鋰交割價大于現貨1.2萬/噸時,市場才會將工業級碳酸鋰注冊成倉單,因此預計當前市場上可用于交割的貨源不足7萬手;截止12月8日收盤LC2401合約持倉12.7萬手,LC01交割風險暴露,當前LC2401合約的交易邏輯主要是交割風險,若注冊倉單量持續遠遠低于2401合約持倉量,多頭逼倉的勢頭可能會進一步加強。但其他月份合約短期由于不存在交割問題,12月8日雖碳酸鋰期貨合約全線漲停,但SMM碳酸鋰現貨價繼續下跌,碳酸鋰供應過剩邏輯仍未改變,其他月份合約將繼續走基本面邏輯。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