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電動汽車的發展,我們已經悄然打開了一扇大門,進入邊學習,邊創新的階段。但時至今日,全國還沒有出現可復制的電動乘用車商業模式,可以向國家交出一份答卷,聲稱從市場銷量到技術集成方案,到財務狀況都進入了引領模式,那問題出在哪里?
實現電動汽車中國夢,無論對于打造制造業強國,還是對于能源革命,意義都堪稱重大。在“十二五”即將收官之際,驀然回首,才發現,原有的
電池、設施短板難言解決,新的體制機制、財稅和法制問題也開始浮現。在下一個五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我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應如何突破創新,方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今次我們邀請中國高科(600730)技產業化研究會新能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謝子聰對電動汽車產業抽絲剝繭、尋找引爆點,為構建可復制的電動汽車商業模式提出解決之道。還邀請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機械裝備處調研員吳衛從宏觀層面撰文,探討如何進行政策設計,并從財稅和法制建設層面進行完善,以培育我國汽車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100多年來,我們的汽車產業一直跟著歐美先進國家后面努力學習、復制。如今,面對電動汽車的發展,我們已經悄然打開了一扇大門,進入邊學習,邊創新的階段。但時至今日,全國還沒有出現可復制的電動乘用車商業模式,可以向國家交出一份答卷,聲稱從市場銷量到技術集成方案,到財務狀況都進入了引領模式,那問題出在哪里?
四字箴言:便宜便利
從本質屬性來看,發展電動汽車不是汽車革命帶來的能源變革,而是因為能源革命帶來了汽車變革。就產業規律來說,電動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四大屬性,一是政治屬性,從國家戰略角度要堅定不移推動。二是社會屬性,從老百姓(603883)角度而言,需要的是買得起用得好的產品。三是經濟屬性,汽車產業是拉動國家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四是最關鍵的創新屬性,他不像其他產業如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腦、手機等,可以通過復制國外成熟的產品、技術以及商業模式來實現發展。目前美國、歐洲和日本也都在摸索之中,所以尤其需要中國人創新。
當下的電動汽車面臨的問題起碼有上百個,電動汽車商業推廣面臨的“六大軟肋”問題包括:車輛價格高、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少、電池壽命短、電池再購、電網兼職性等。充電模式的“死穴”就在于電池技術不支持快充,對電池壽命會產生不利影響。為此,中國企業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和其他產業一樣,等到國外做出成熟技術、成套設備和成熟的商業模式我們再進行復制。第二條路就是基于現有國家戰略下,立足于當下的技術條件,在技術解決不了的時候,利用商業杠桿來化解這些技術問題,但重點不僅僅在于研發電動汽車、電池,或者到處安裝充電樁,而應該把握產業規律進行推動。
今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調研電動汽車企業時,用了四個字概括了發展電動汽車的目標:便宜、便利——一是要比燃油車顯著便宜,二是源要與加油一樣便利。由此看來,電動汽車必須要和燃油車對標,因為只有便宜、便利,才能有市場,有市場企業才能有錢掙,也才會有技術的不斷進步。
兩個鏈條:有投有收
工業革命時期的創新實際上是兩個創新,一是產業創新,一是產品創新。為滿足工業產品使用(除熱能),全世界花費100多年建設了二大標準能源體系,即以移動產品為對象的油能源供應體系,和以固定產品為對象的電能源供應體系。
今天,電動汽車的電能供給設施是一場能源供給方式的革命。電動汽車供能的核心特點在于,要把固定的電能源,通過動力電池變成移動電能源為移動產品汽車提供服務,所以它完完全全顛覆了100年來的兩大供能體系,是一個要重新建立符合其能源供給特征屬性的新興產業。如果不滿足這個條件,就無法讓電動汽車和加油一樣便利。反觀燃油汽車,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100多年,就是因為它在商業化方面有三個價值的環節:整車購買價值、整車使用價值和舊車套現價值。目前“車電銷+充電”模式
電動車生命周期商業價值鏈則不具備這樣的商業化條件,突出表現就是:在購買環節價格高、續航短、維護難,在使用環節能補慢、費用高、網點少,在舊車套現環節再購電池無價值。正是基于這一先天短板,才導致當下尚未出現可復制的商業模式。
解決方案就是遵循產業規律,以三個核心思想來構建商業模式和項目體系:
一是要提供讓用戶“買得值,用得好”產品,讓老百姓覺得買得值而且用得好,奔著這個目標來做技術集成,來做商業模式。
二是要遵循產業系統技術現狀與商業發展關系的規律。企業不能寄希望于未來,要用今天的技術來做當下的商業模式,當技術無法滿足產業化時,可以用商業杠桿來化解技術達不到的問題。
三是構架項目投資與盈利閉合商業鏈。為此,要構建兩條產業鏈,一是投資運營產業鏈,包括:加電網絡建設+電池采購+加電服務運營;另一條是回收保障產業鏈,包括:車輛銷售+車輛租賃+車輛出租+車輛維修等環節。
具體落實可以概括為16字商業方針:裸車銷售、電池租賃、公共快換、社區慢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以城市轄區為單位,以市區5公里、市郊8~10公里、郊縣15~20公里為半徑,建成服務網絡,然后將城市與城市、省與省聯結起來形成城際網、省域網,這一階段可能要花10~20年的時間。從產業生態來看,整個業態不是簡單建設充電樁和加電站,而是需要融入互聯網+思維,打通線上和線下通道,線下是實體加電站運營服務,以及售后的支撐體系,線上所有的加電站、車輛、電池、用戶的信息全部在系統里面,后臺可以隨時了解電池、車輛、收費等應用。
總之,中國電動汽車不僅僅是車輛產品創新,而是一個新興產業系統創新工程。要想每個城市要推動,一定要靠政府和社會完成頂層設計,在沒有西方教科書和其它城市成功模式借鑒的條件下,電動汽車商業化推廣成功的關鍵突破點在于政府的智慧和創新能力,在于政府對全新產業的“集成與把控”能力,更在于“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如何對接,如何讓政府、市場和企業同心協力、攜手共進是業界要思考和落實的問題。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