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據彭博新聞社報道,蜂巢能源擬擴大在歐洲的產能規劃,或將建造多達5家電池工廠。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蜂巢能源正在歐洲東部、北部和西部尋找建造工廠的合適地點,其中最大的規模將達到年產能20GWh。
蜂巢能源歐洲負責人Kai-Uwe Wollenhaupt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該公司的目標是到2030年底在歐洲的產能至少達到50GWh。
不僅如此,彭博社報道稱,蜂巢能源正在與幾家歐洲汽車制造商就電池供應協議進行談判。
01
歐洲新能源汽車產業復蘇
蜂巢能源之所以選擇大手筆“出海”歐洲,與歐洲新能源企業汽車迅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報道,今年3月歐洲車市強勢復蘇,乘用車銷量環比上升64%。4月13日,華創證券數據顯示,3月歐洲12國新能源車銷量26.2萬輛,同比增加22%,新能源車滲透率21.9%。其中,純電動183218輛,同比增加35%。
歐洲12國一季度新能源車累計銷量52.7萬輛,同比增加11%,其中純電動35.2萬輛,累計同比增加26%。
華創證券認為,3月歐洲新能源車銷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一是3月份需求恢復,汽車銷量強勢回升;二是部分國家插混依舊享有優惠政策,同時純電車型增長勢頭強勁,新能源車市場或基本擺脫補貼退坡影響。
電池聯盟注意到,進入2023年,多家歐洲國家公布了最新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如德國政府計劃自2023年起,下調各價格段位的純電車補貼;2023年起,挪威首次引入適用于純電汽車的兩項新稅;2023年1月6日,荷蘭政府宣布,2023年共有9940萬歐元的補貼總額,其中6700萬歐元用于購買或租賃新車,3240萬歐元用于購買舊車;意大利從2023年起,對收入低于3萬歐元的個人補貼增加至4500/3000歐元,而對于報廢車輛及收入超過3萬歐元人群,購買純電/插混將分別獲得5000/4000歐元補貼。
中信證券則指出,歐洲新能源市場景氣度高,銷量回暖顯著。3月歐洲7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瑞典)
電動車銷量24.9 萬輛,同比增加30.40%。中長期來看,歐洲國家仍然對電動汽車有稅收優惠和購買激勵等政策支持,預計后續仍將保持增長。
02
動力電池企業紛紛赴歐辦廠
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需要穩定的動力電池供應。為了抓住機會,全球的動力電池企業紛紛到海外建廠。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數額接近3426.56億元,比2021年的1835.26億元增長了86.7%,創歷史新高。
而歐洲是這些企業看好的一個目的地。電池原材料咨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BMI)預計,如果這些企業宣布的計劃能夠得以實現,到2031年,歐洲的電池產能將達到1200GWh,超過了875GWh的需求預期。
具體來看,國內企業方面,寧德時代在德國的第一座歐洲工廠已于今年1月初投入生產,其匈牙利工廠也在按計劃進行。去年8月,寧德時代宣布將在匈牙利東部的德布勒森市建設電池工廠,并于2022年9月5日正式簽署了預購地協議。據了解,寧德時代的匈牙利工廠位于德布勒森市南部,規劃電池產能為100GWh。
去年3月,億緯鋰能發布公告,公司與匈牙利Debrecen政府的子公司簽訂項目意向書,擬在匈牙利建立動力電池制造廠。
去年6月,國軒高科在德國哥廷根基地舉行了第五屆新能源經濟論壇暨國軒德國揭牌儀式,正式開啟國軒電池“歐洲造”步伐。據了解,哥廷根基地規劃產能為20GWh。同時,國軒高科還擬與歐洲電池企業InoBat合作,探索在歐洲合資建設40GWh年產能電池項目的合作機會。
去年7月,遠景科技集團與西班牙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西班牙布局動力電池超級工廠、綠氫工廠等業務。
去年9月,蜂巢能源公布了在德國建造電池包工廠以供應電動汽車的計劃,公司選擇了勃蘭登堡州,這也是特斯拉公司的超級工廠所在地。此外,蜂巢能源還計劃在德國薩爾州建造一座24GWh電芯工廠。
國外企業方面,今年3月,大眾集團宣布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地區啟動建設第二座歐洲電池工廠,按照計劃,該工廠將于2026年開始投產,生產統一電池。自去年7月以來,大眾相繼在德國薩爾茨基特、加拿大安大略省和西班牙投建電池工廠,其中前兩座工廠已在建設中。按照規劃,西班牙電池工廠的目標是生產可持續電池,初始年產能為40GWh,未來有可能擴大到60GWh。
此前,大眾宣布,到2030年,其在歐洲的電池需求量為240GWh/年。為確保電池供應,大眾集團希望攜手合作伙伴在歐洲建立6座電池工廠。
3月26日,據外媒報道,瑞典鋰離子電池生產商Northvolt正與銀行協商籌集資金事宜,尋求獲得超50億美元融資,以實現其成為歐洲最大電池制造商的目標,該協議有望在年內達成。
此外,Northvolt 還將與沃爾沃汽車在瑞典哥德堡合作建設第二家 " 超級工廠 ",并將于下月決定是在德國還是美國建立第三家工廠。
總之,電池企業到歐洲辦廠,對于提高知名度和技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當地的電池發展有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也加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在電池領域的競爭。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