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美國密歇根州州長Gretchen Whitmer宣布,國軒高科計劃在美國密歇根州投資23.6億美元(約167.94億元人民幣),建設
電池正負極材料工廠。
據悉,國軒高科工廠位于大急流城,項目將分期建設,最終建成后每年可生產15萬噸正極材料和5萬噸負極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密歇根州將為國軒高科提供約1.75億美元(約12.45億元人民幣)投資激勵資金。同時,國軒高科所建工廠的復興工業區,也會為區內企業提供各類稅收優惠政策。
01
國軒高科發力美國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國軒高科專業從事新型鋰離子電池及其材料的研發、生產和經營。韓國市場研究公司SNE Research10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國軒高科以8.4GWh的動力電池裝機量、2.9%的市占率,排名全球動力電池企業第8。
業績方面,2022年上半年,國軒高科實現營業收入86.38億元,同比增長143.24%;凈利潤6462.3萬元,同比增長34.15%。
電池聯盟注意到,去年底以來,國軒高科在美國市場的動作頻頻:
去年12月20日,國軒高科發布公告稱,境外全資孫公司美國國軒與美國某大型上市汽車公司簽訂協議,2023-2028年間,該汽車公司預計向國軒高科采購磷酸鐵鋰電池總量不低于200GWh。同時,雙方還共同探討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
今年6月10日,國軒高科發布新建鋰電池60GWh產線電芯設備(二)集中采購招標公告,美國是項目的實施地點之一。
上個月,據外媒報道,國軒高科境外全資孫公司美國國軒(Gotion)計劃投資36億美元(約256.18億元人民幣)在美國密歇根州西部的Big Rapids附近開發一個大項目。根據計劃,其將在Big Rapids機場附近建設工廠,并生產電池部件。據悉,該項目最初將創造約500個工作崗位,在未來10年內可能會增至2000個。
02
密歇根州正成為美國電池制造業中心
那么,國軒高科為什么選擇在密歇根州投資該項目呢?
一直以來,密歇根州都是美國的汽車制造之都,通用汽車、福特等國際車企都大手筆在該地投資動力電池:
今年年初,通用汽車宣布,將投資超過70億美元(約498.12億元人民幣)資金到美國密歇根州的四個制造工廠。最新投資將創造4000個就業崗位,并恢復1000個工作崗位。
通用汽車稱,此次70億美元投資還包括與韓國合作伙伴LG新能源通過合資企業投資的26億美元(約185.02億元人民幣),用于在密歇根州Lansing地區建設一個新電池廠。
6月,福特表示,將投資20億美元(約142.32億元人民幣),在密歇根州創造3200個就業機會,而該公司將獲得至少1.008億美元(約7.17億元人民幣)的州政府獎勵。
最近密歇根州又迎來了一單大項目:總部位于密歇根州的電池初創公司Our Next Energy (ONE)將斥資16億美元(約113.86億元人民幣)在底特律郊區開發一個全面的生產基地,生產將包括原材料精煉以及電池和電池組的制造。
這家由寶馬支持的電池制造商專注于將不犧牲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LFP技術商業化,預計到2027年底,密歇根設施的產能將達到20GWh,足以每年為20萬輛電動汽車供電。
而為了扶持電池產業,密歇根州州長Gretchen Whitmer早前還簽署了一項一攬子計劃,其中包括對密歇根州戰略拓展和吸引儲備(SOAR)基金的額外投資。該基金總額為11.1億美元(約79.10億元人民幣),部分負責幫助密歇根州吸引Gotion和ONE的投資。
03
受IRA法案影響有多大?
今年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的《2022年降低通脹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下稱“IRA”)正式生效。根據IRA,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可享受7500美元(約5.34萬元人民幣)的稅收抵免,購買二手新能源車的補貼則為4000美元(約2.85萬元人民幣)。
不過,優惠是有前提的。法案規定,2024年前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車需保證其電池所用原材料有40%開采或加工于美國本地,或在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20個國家),抑或實現在北美循環使用,才可享受該項優惠。
可以看出,鋰資源豐富的阿根廷、鎳資源豐富的印尼、菲律賓,以及全球電池原材料主要加工地的中國都未包含在內。
IRA發布后,市場關注該法案對于寧德時代、蜂巢能源、遠景動力等在美國有布局的企業影響有多大。華安證券的認為,IRA法案短期對我國
電動車產業鏈影響有限,國內企業提升產品力應對長期競爭。
具體來看,美國IRA法案中關于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限制條款旨在加強供應鏈本土化,短期看,該法案對我國電動車產業鏈沖擊有限。經過多年發展國內鋰電企業整體實力顯著提升;長期看,該法案針對中國意味明顯,或將沖擊國內企業北美市場布局,而破局之道在于提升自身競爭實力。
總之,中國企業“出海”已成大勢所趨,而如何在進軍海外的過程中,規避風險,取得收獲才是重點!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