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鋒院士將作為演講嘉賓在12月24日-25日廣東清遠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新能源汽車動力
電池峰會上做主題報告,敬請關注。)
“綠色和能源,伴隨著生命,在那靜靜的綠色里,孕育著生命的潛能!……
當你把一塊塊綠色電池,呈現給日新月異的祖國,是否已為她傾注了全部的身心?
當你為中華民族的高技術大廈,添加上一塊塊碧綠的磚瓦,是否已表達出赤子的真情?
當你的未來,沉浸在一片美麗的綠色之中,是否還能透過這迷人的綠色,追尋到當年那閃光的青春?……”
這首題為《綠色·能源·生命》中的詩句,出自于2017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之筆,這是一名科學家鐘情事業、報效祖國的真實寫照。
綠色是吳鋒最鐘愛的顏色,而這一情結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87年。這一年,吳鋒被國家科委選聘為國家“863”計劃首屆功能材料組最年輕的專家。從此,開始了他“這輩子最迷戀的事”。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美國擁有儲氫合金的多項專利,鎳氫電池已進入規模化生產,一些關鍵材料被列入禁售的名單;而我國當時一無專利,二無材料,三無電池產品。吳鋒受國家科委委派,只身南下,主持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鎳氫電池中試基地和第一條鎳氫電池連續自動化生產線。發明了含鋰儲氫合金,取得了我國鎳氫電池開拓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提出了直封化成新工藝并實現了工程化,開發出高性能金屬泡沫集流體,設計出新型薄層電極結構,為實現鎳氫電池的高性能和電極制造連續化提供了材料支持;自主研發生產出多規格鎳氫電池產品和系列高功率鎳氫動力電池組,成功應用于多種混合動力汽車。
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對中試基地的成功創建給予了高度評價:“以鎳氫電池的工程化技術為重點,探索一條中國高技術產業化的路子,是一件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大事。”我國著名電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指出:“中試基地的創建也為我國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提供了知識儲備、技術儲備、工程儲備和人才儲備。”
吳鋒作為我國鋰離子電池研究最早的倡導者和組織者之一,帶領團隊發明了高性能電極材料、高強度陶瓷復合隔膜、具有阻燃性和電化學兼容性的功能電解質,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性和溫度適應性,還率先提出電池系統安全閾值邊界的概念,開發出安全識別與控制技術,為我國鋰離子電池搶占國際高端產品市場提供了技術支持。
從2002年起,吳鋒連續三期被國家科技部聘為“973”計劃二次電池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采用輕元素、多電子、多離子反應體系實現電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學術思想,打破了單電子反應(n=1)的思維定式,開拓了電池材料的研究視野,他連續三期主持的“973”項目,能量密度跨越了三個臺階。
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已躍居全球之首,動力電池出貨量達28 GWh;到2020年,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預計將達17萬噸,發展廢舊鋰電池的回收技術迫在眉睫。吳鋒和他的團隊發明了將天然有機酸用于廢舊電池綠色回收技術,被意大利羅馬高技術回收中心主任L. 托羅評價為:“是一種經濟、高效、無污染的回收技術。”
吳鋒的成就和貢獻,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尊重和高度評價。他2014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獲得國際電池材料學會科研成就獎、國際車用鋰電池協會首次頒發的杰出基礎與應用研究獎和終身成就獎,還獲得國際電化學學會設獎20多年來首次頒發給中國學者的電池技術成就獎。
韶華似水,彈指間,青絲變白發,在中國的新型綠色二次電池從跟蹤到引領的轉變之中,浸透了吳鋒的默默奉獻。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