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各國車企電動化轉型的加速,以動力
電池為主要動力來源的新能源汽車數量不斷創下新高。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023萬輛,同比2019年增長42.7%。
與此同時,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三大件之一的動力電池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但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動力電池供應鏈也開始“扛不住”。今年以來,有關動力電池價格上漲、上游鋰礦減產消息不斷傳出,電池級碳酸鋰更是突破了50萬元/噸,有消息傳出國內電池廠商不賣貨、不接單對抗碳酸鋰價格暴漲。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大幅升高
日前,韓國機構SNE Research公布了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的總裝機量。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296.8GWh。
從電池廠商來看,中國電池勢力正在快速崛起,在電池總裝機量TOP9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5個市場席位,韓國和日本企業分別占據3個和1個市場席位。寧德時代(96.7GWh)、LG新能源(60.2GWh)、松下(36.1GWh)、比亞迪(26.3GWh)位居前四名。
韓國企業SK On(16.7GWh)和三星SDI(13.2GWh)分別位列第5、6;中國企業中創新航(7.9GWh)、國軒高科(6.4GWh)、遠景動力(4.2GWh)居第7—9位。
從2019年至2021年的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數據來看,2021年是動力電池裝機量增長最多的一年,同比2020年增長了117%;而2020年同比2019年只增長了17%,動力電池市場發展較為平穩。側面反映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在2021年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分析來看,主要得益于中國和歐洲兩大市場的快速崛起。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為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53%;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全球占比為32%;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全球占比10%。值得注意的是歐洲為了實現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頒布了嚴格的碳排控制政策,在略顯“激進”的政策下,歐洲市場將全面開發新能源汽車市場。
據民生證券研究院預測,到2025 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為715GWh,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將達到1439 GWh。
電池原材料價格漲勢不減
在動力電池需求量急速上升的背景下,原材料價格也不斷上漲。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董揚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原材料產量增加的幅度跟不上新能源汽車增長的幅度。
涉及動力電池關鍵原料的鎳、鈷以及碳酸鋰、氫氧化鋰等的價格均出現大幅上漲。據相關資料顯示,2021年1月,電解鈷現貨均價在27萬元/噸左右,而如今已經突破54萬元/噸;截至3月8日現貨鎳報價263783.34元/噸。SNE Research預測,到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的鎳金屬需求量將增至84.1萬噸。
此外,碳酸鋰、氫氧化鋰的價格也出現不同漲幅。截至2022年2月22日,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47萬元/噸,較2021年1月上漲41.7萬元/噸,漲幅近8倍;電池級氫氧化鋰現貨均價逼近40萬元/噸,較2021年1月上漲35萬元/噸,漲幅近7倍。
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如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鵬輝能源等上調了產品價格。
目前來講,這種局面難以得到緩解。據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國際預計,一直到2030年,全球鋰市場供應不足將呈加劇趨勢。
金屬鋰方面,雖然2022-2023年有較多新項目陸續投產,但由于鋰資源項目需要半年至兩年的產能爬坡周期,整體鋰供需仍然偏緊;全球鈷市場或在2023年供應增速大于需求增速,鈷價格將趨于平穩。
從國內動力電池生產情況來看,我國部分原料主要依賴進口。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我國65%的鋰原料需要進口,因此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后,國內電池企業紛紛上調價格,沒有議價權力。對于國內的動力電池企業而言,加大對電池原材料上下游的投入,加大對原材料的科研力度,有利于應對國際市場的壟斷,實現更靈活的應變。
增資擴產、加大投入
有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工業級碳酸鋰市場綜合報價在43萬~52萬元/噸,電池級碳酸鋰市場綜合報價在470000~530000元/噸。
網上開始流傳,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中游電池廠難以承受巨大的壓力,選擇不賣貨、不接單以應對碳酸鋰價格暴漲。經媒體求證,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贛鋒鋰業均給出否認回答。
實際上,進入2022年后國內主流電池企業均增資擴產,總投資超千億元。
3月,欣旺達子公司欣旺達汽車電池擬在珠海市政府轄區內投資建設30GWh動力電池項目。根據公告,該計劃總投入約12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約100億元。
3月,捷威動力與A股上市公司龍佰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達成優先供貨及優惠政策,捷威動力擬于2022-2024年期間向龍佰集團采購鋰電正負極材料,兩種材料的年采購數量計劃均不低于所參與捷威公司相關項目使用量的50%。
2月7日晚,億緯鋰能發布公告宣布惠州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深化戰略合作,打造惠州千億級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協議約定,當土地供應、能源供應等滿足項目落地條件時,到2025年億緯鋰能及控股企業產值合計將達到1000億元,助力惠州市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壯大。
同日,國軒高科對外表示,合肥新站高新區50GWh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一期項目預計將于2023年3月底正式投產。兩期全部建成后,預計將實現年產50GWh動力電池的目標。
此外,蜂巢能源、比亞迪、比亞迪、力神電池也先后宣布項目開工或新項目落地簽約。
華安證券研報預計,2022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將達到450GWh,中國國內裝機量將達到230GWh。
對于各大電池企業的擴產舉措,業內人士指出,與車企的捆綁程度是電池廠商常能規劃落地重要因素,關乎在未來產能釋放以后,能否為企業帶來相應的營收。
實際上,今年以來不少整車廠已開始與電池廠“聯動”。車企紛紛增資電池廠的背后折射出他們對于自身產業鏈安全供應穩定性的焦慮。今年2月,奇瑞新能源與捷威動力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動力電池供需聯動和產能保證達成深度合作,奇瑞新能源擬采購捷威動力未來3年共計約50億元金額動力電池。
1月29日,一汽解放與寧德時代在吉林長春簽署《五年供需聯動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基于戰略合作,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深度合作關系,做到供需兩端良好匹配,提高各方的高效聯動。
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加,下游需求爆發式增長,疊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整體供給仍不足,頭部主機廠和頭部電池廠強強聯手、深度捆綁,在穩住行業大盤的同時,或將加劇整個行業電池供需緊張。
小結
全球新能源汽車走向一路強勢,動力電池需求也迎來爆發,將成為萬億元級的大產業。車企和電池廠紛紛謀“生路”,增資擴產、捆綁電池廠,以解燃眉之急。不過,當前上游傳導的波動嚴重影響產業發展時,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對動力電池材料市場進行監管,打擊哄抬物價行為,及時抑制非正常波動。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