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全面釋放,產線滿負荷運轉,依然產量不足……”這是江蘇常州企業星源材質最近的生產狀況,也折射出整個“動力
電池”行業的焦灼。一面是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飆升”,一面是鋰等原材料價格“瘋漲”,夾在中間層的“動力
電池”廠商,在“悲喜交加”中馬不停蹄趕工擴產,“車企訂單不斷,說明新能源市場潛力尚足,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經突破50萬元/噸,漲幅較去年已經超過了500%,我們是咬緊牙關在趕工。”
放眼江蘇,動力電池電芯企業近40家,去年年底數據顯示,江蘇動力電池產能、產銷分別占到全國的44.7%和46.5%,幾乎為全國動力電池行業貢獻了“半壁江山”。當下,處于“中間層”的這些動力電池廠商如何應對挑戰?沖出重圍還有哪些“關鍵一招”?江蘇動力電池產業如何破浪前行?日前,記者帶著問題走進企業、行業。
直擊現狀:缺電池,更缺優質電池
勻漿、涂布、輥壓、分切、烘烤、裝配……中航鋰電工廠內,幾乎所有的產線都在滿負荷運轉,加班加點“保供”新能源車電池。“早從去年2、3季度起,訂單需求旺盛的勢頭就已顯現出來,從春節到現在,更是全產線加足馬力趕工。”中航鋰電市場協同部部長吳弢感慨,作為行業龍頭企業,最近訂單尤其“接到手軟”。在他看來,導致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新能源車需求量超預期。
相關數據也印證,新能源汽車熱度不減,一路長紅——2021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631萬輛,同比增長101%,中國新能源車銷量352萬輛,同比增長1.6倍。今年1-2月新能源車產銷同比繼續高增,3月11日中汽協發布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36.8和33.4萬輛,環比下降18.6%和22.6%,同比增長197.5%和184.3%。
“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高景氣度,對動力電池需求持續增長,但上游各類鋰電池原材料漲價和供應緊缺,導致電池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和產能釋放受阻,進而對主機廠新能源汽車量產交付產生巨大壓力。”吳弢對于當前的“不愁訂單”持有更理性的態度,甚至意識到危機四伏。在他看來,下一階段很可能就迎來行業的“大浪淘沙”,研發能力、戰略綜合素養強的,會快速成長起來,而那些研發力、市場預判力較弱的很可能直接“出局”。
動力電池相當于新能源車“心臟”,其質量決定了車輛的續航能力、安全性能等各項“硬指標”。從業內看來,隨著新能源車市場持續走俏,市場上缺動力電池,更缺優質動力電池。
“動力電池行業優質產能不足,而低端產能過剩等都是造成‘電池荒’的原因。”星源材質辦公室主任朱婧認為,風口之下,電池廠商更應清醒地看到風險和挑戰,一方面要“腳踏實地”修煉內功,提升電池性能質量;另一方面也要“抬頭看天”,在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拿出更科學、更準確的戰略判斷。比如不少企業研判到電池原材料的緊俏,提前備貨、囤貨,再比如提早規劃擴產,為企業趕單、競爭做足準備。
原材料價格上漲,讓動力電池制造商壓力普遍加大,尤其是中小型動力電池生產商。“以碳酸鋰為例,它是鋰電池正極材料和電解液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其價格也在過去一年間發生了較大波動。同時,六氟磷酸鋰的價格也有一定漲幅。更值得注意的是,鋰礦、鈷礦、鎳礦資源多集中在海外,并被頭部礦業集團壟斷,電解液產能不足、擴產周期長,導致出現此次電池原材料價格波動。”某資訊企業鋰電池行業分析師周天宇談及,電池廠商如果不提升電池“硬指標”,沒有核心競爭力,在議價時就處于下風,然而一味犧牲成本趕訂單,并不是長久之計。他直言,雖眼前訂單不愁,但廠商日子其實并不好過,隨著上游漲價壓力增大,綜合能力一般的中小企業,要不以虧損賺“好評”,要不因漲價失去主機廠客戶。
突出重圍:擴產能、新技術
縱觀行業發展,“產能擴張、訂單量大幅提升、規模效益顯現”是不少2021年業績實現大幅提升的動力電池企業的關鍵詞。為緩解“電池荒”,積極承接更多訂單,日前,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已積極籌備擴產。
寧德時代表示,目前已在擴建產能,所需時長短則2-3年,長則3-5年。整車廠也在紛紛求變,優先選擇與電池的供應商開展深度合作,聯合建立電池工廠等,例如大眾汽車,日前宣布與國軒高科合作,合力推動電池電芯工業化生產。
最近,中航鋰電也在緊鑼密鼓地上馬“擴產計劃”,并定下確切目標:2025年規劃產能500+GWh。“大規模產能的運營能力也是當前動力電池企業的核心能力之一。”吳弢認為,在當前市場情況下,企業穩定的供給能力是搶抓市場的重要因素。今年起中航鋰電將持續擴大產能,提升承接能力,他提到,公司正致力于滿足各類整車廠的定制化、特殊化電池生產需求,比如上線生產“耐高寒”等特殊性能的電池包,助力新能源車開發越野車、極地車等。
“除了擴大產能外,我們還將抓住‘技術研發’這關鍵一招,突出產品差異化優勢,提升競爭力。”朱婧表示,該公司主營產品是鋰電池隔膜,主要原料是聚烯烴(PP、PE),相對于價格瘋漲的金屬原材料,原料成本壓力較小。隔膜作為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之一,對動力電池的性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悉,今年,星源材質將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快推出“新、優、特”隔膜產品,解決高端隔膜“卡脖子”問題,助力電池企業加快研發出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
“隨著動力電池行業的快速發展,部分二線電池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布局新增產能、完善供應鏈、開發先進動力電池技術,產品逐步具備成本和技術優勢,進入到了主流主機廠的供應鏈。”業內人士分析,未來隨著動力電池需求的巨大增長,具備優勢的二線電池企業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突出重圍。
破浪前行:打通“薄弱點”鍛造“金本領”
近年來,動力電池已發展成為江蘇制造的“新貴”產業,憑借不斷提檔的“新技術”,不斷為區域發展貢獻新的“增長點”。調研情況顯示,當前江蘇多家動力電池頭部企業2022年訂單已經排滿,部分企業甚至已拒收新增訂單。
江蘇省工信廳數據顯示,去年,全省動力電池產業總產值約1636億元,同比實現翻番;利潤約180億元,同比增長超80%。截至目前,全省動力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共計160余家,產業鏈條完整度由2020年末的85%提升至94%,并形成了以常州、南京為核心,蘇州、無錫、鹽城、鎮江等多點布局的產業格局。其中,常州動力電池產業鏈總產值超616億元,已匯聚相關企業60余家,實現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全覆蓋;南京電芯產銷量分別達45.8GWh和45.6GWh,全省占比達34.5%和35.9%。
“在江蘇,動力電池的賽道足夠大,但還不夠強,目前各地規劃的產能總量很龐大,但真正適銷對路的產品產能不夠用。”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楊凱表示,針對當前瓶頸問題,我省組建了動力電池專班,聯合相關部門、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發力,打通“薄弱點”,鍛造“金本領”。
護航產業“破浪前行”,楊凱介紹,首先,江蘇將強化技術引領,比如研發更環保低碳的“半鈷態”新體系電池,提升產能的同時,不影響“雙碳”目標的實現;其次,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帶動中小企業,打造行業生態系統;此外,著力破解重金屬進口依賴度高的瓶頸問題,大力研究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的機制、技術,爭取將退役電池的提取利用率提升至70%以上;同時,推動建立電池標準,開發共享電池包,推行電池租賃等新模式,并加強換電技術創新與標準化支撐,探索共享換電“新場景”。
“制造動力電池所需的鎳、鈷、鋰等核心材料為稀缺資源,進口依賴度比較大。”不少動力電池企業在采訪中表達了相同的擔憂,認為這是當前阻礙行業發展的關鍵瓶頸。楊凱建議,發改委、工信廳等部門制定政策,將新能源動力電池材料納入國家戰略儲備資源管理,支持和鼓勵國內企業收購國外電池材料資源,護航動力電池行業平穩有序發展,確保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安全。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