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向電動化轉型的必然趨勢是中國的戰略機遇,當然也醞釀了無數的商業機會,幾十年一遇,這是布滿黃金的藏寶圖,還是另一個遍地雞毛的故事呢?
一、4500億資金、1100萬產能、70多項目
前不久蓋世汽車梳理了最近一年來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情況令人吃驚,70多個擬新建項目總投資額高達4500億,規劃產能更是達到驚人的1100萬輛,略低于整個歐盟的汽車年銷量。
覆蓋商用車、乘用車,這些公開的項目分布在全國21個省市,其中江西省、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最為活躍,投資主體有汽車界老面孔,更多的是新進入者。
當然名單中也有像珠海銀隆這樣的特色企業,擬在天津、江蘇、廣東、四川、河南、甘肅等9個省市投資近千億搞新能源汽車,產能超過88萬輛。
扣掉吹牛成分,考慮未公布的潛在雄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新能源汽車投資熱是個不爭的事實,地方政府、企業、投資方都是積極的推動者。
二、資質不能成為攔路虎
進入中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要取得相應的資質,簡單來說“兩閘三關”,國家發改委會對新建新能源汽車項目進行資質審批(投資管理規定+27號文),工信部對企業和產品的資質審查重在39號令。
引進鯰魚刺激產業發展是國家既定策略,無奈鯰魚身份的競爭者實在太多,已有15家企業獲取發改委新建資質背后是200家新創電動汽車公司,就連北汽、奇瑞、江鈴這樣的傳統車企都忍不住來搶羹。
中國向來不缺曲線救國的道路,在資質申請日益艱難的大形勢下,小鵬汽車、蔚來汽車通過海馬汽車、江淮汽車、長安汽車代工的模式為更多的新進入者指明的方向,我們從工信部最新第30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上已經看到小鵬汽車的首款產品。
當然還有像河北御捷、東風雷諾這樣6升7的幸運兒,一切的一切只是想說,在有預期的前景面前,一切都不能成為攔路虎,包括資質。
三、尷尬的市場需求
與供給側的火熱不同,歷經十城千輛、示范運營工程,在中央、地方政府幾百億購買補貼刺激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始終理性。
包括商用車、乘用車在內,2017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49萬輛,全年預計為70萬輛,即便已經占據了世界60%以上的市場需求,仍只有國內汽車總年銷量的2%左右。
1100萬輛的新建產能在70萬的終端需求前就像個笑話,這里還不包括大部分主流車企的新能源汽車規劃產量。
四、2020年產業迎來將洗牌
縱觀從2009年至今行業發展的態勢,綜合國家戰略方向,智電汽車認為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將迎來大洗牌。
1、國家補貼既是唐僧肉、又是保護傘,2020年徹底退出后,迎來的是更不樂觀、更不確定的市場需求。
2、國家當前的政策重在通過雙積分、油耗法規等逼迫國內傳統燃油汽車企業加快向新能源汽車轉型,未來三年行業競爭加劇。
3、自貿區允許外資獨資建廠后,中國或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國外企業紛紛搶灘將競爭進一步白熱化。
4、傳統造車企業在研發、規模、成本、渠道、問題響應方面的優勢將摧毀一切互聯網概念、PPT造車所塑造的泡沫,大批裸泳者將被拍回沙灘。
風電、水泥、LED等很多行業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誘人的行業前景就像一頭頭肥美的豬,每一筆投資的背后都有期待吃肉的殺豬人,其實,市場才是真正的殺豬刀。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