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王傳福一直對一件小事念念不忘:“剛到深圳的時候我們想貸款,銀行問我們有沒有不動產,我說我們的機器不就是不動產嗎?”
8月26日,向來低調的王傳福在比亞迪總部接受了媒體群訪,過程中他兩次提起這件往事。事實上,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王傳福走過了與諸多同齡企業家相似的成長軌跡:出生于計劃經濟時代,從體制內“出走”,接受市場經濟啟蒙教育,在不斷的競爭當中發展壯大。
親歷時代的變換培養了這一批企業家的“家國情懷”。在當天的群訪中,王傳福并未過多的談比亞迪自身,而聚焦于行業、市場以及社會方面。
談“下海”:一腔熱血來南方
1990年,王傳福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碩士畢業,并留在該院工作,按部就班地歷任副主任、主任、高級工程師、副教授,還曾帶出過一批研究生。
“挺好的,鐵飯碗。但是那時候我也是年輕人,不安于現狀,就到了南方的深圳,我們什么都沒有,沒有背景、也沒有資本,就憑一股干勁、一腔熱血,干著干著就干成了,當然也有一些人沒干成,公平競爭嘛。”王傳福如此回憶自己的“出走”動機。
來到深圳,王傳福發現,隨著移動電話的普及,
電池行當一度成為“貴族產業”,一部普通的“大哥大”動輒要三四萬元人民幣,一塊充電
電池賣到數百元人民幣。而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還未出現擁有二次充電電池獨立知識產權的企業,當時國際二次充電電池市場需求的缺口正在擴大,其市場前景不可限量,對中國電池行業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國內也有不少廠家在做充電電池,不過他們都是外購電芯來做組裝。
作為電池研究方面的專家,王傳福堅信,技術不是什么問題,只要能夠規模化,就能干出大事業。而王傳福所在的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畢竟是體制內的企業。于是,王傳福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脫離比格電池有限公司,下海單干。辭去已有的比格公司總經理職務,相當于扔掉了“鐵飯碗”,這在一般人看來太冒險,但王傳福相信,富貴往往在險境中凸現。
1995年2月,深圳春暖花開,王傳福注冊成立了比亞迪實業有限公司(現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領著20多人開啟了比亞迪的筑夢之旅。
談競爭:這是改革開放給比亞迪最好的禮物
在王傳福看來,改革開放帶來了市場化經濟,把各種市場主體的活力迸發出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產生了一點點過剩,而這,便是市場經濟的魔力所在。“過剩就要競爭,競爭才會讓企業有壓力,才能讓企業充滿活力,競爭帶來短期的壓力、長期的繁榮。充分競爭的營商環境,是改革開放給比亞迪最好的禮物。”
他進一步闡述,深圳正是因為這種競爭環境才有各種創新,誕生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創新風險大,創新又累,而且創新要面對很多的挑戰,為什么還要創新?因為有競爭的壓力,因為有市場化的環境,有過剩的經濟基礎,這形成了強大的推動力,推動每個企業不自覺地創新。
“深圳的企業骨子里就有創新基因,市場是公平、公正的,讓各路精英、各個群體進來充分競爭、充分創新,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精髓。”王傳福表示,改革開放給了深圳機會,讓曾經的邊陲小鎮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化都市。充分競爭的營商環境是改革開放帶給比亞迪最好的禮物,這也使得比亞迪做到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連續三年冠軍。
王傳福坦言,民營企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企業家精神總體都是一樣的,就是刻苦耐勞、堅持不放棄,這是很多企業家都具有的素質。只要有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別的都可以去克服。
談城市治理:用技術和產品構建解決方案
“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嚴重影響著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我們怎么解決?”王傳福向現場的記者拋出這個問題。“我們要用技術、用產品來解決社會問題,在解決社會問題和創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發展自己,而且是通過創新的方法來構建解決方案,我們的初心就是這樣。”他自問自答地表示。
眾所周知,機動車是導致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元兇”。在所有的機動車中,公共交通車輛數量占比不到2%。但由于日均行駛里程長,排量大,導致公共交通車輛的尾氣排放比例非常驚人,相當于整個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的1/3。另外1/3的機動車尾氣排放,來源于占比僅為20%的物流車、環衛車和渣土車等。
正因如此,清潔的電動汽車正成為整個產業的著力方向。王傳福在現場介紹,在2011年,比亞迪就在全球率先推出“城市公交電動化解決方案”,提出在公共交通領域率先推廣純電動巴士和純電動出租車,現在這一解決方案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我國多個城市推廣,并逐漸成為全球共識。除了公共交通之外,比亞迪還在積極推動物流、礦山、機場、環衛等各種領域的車輛電動化。
針對城市擁堵問題,王傳福提出要為城市的“毛細血管”疏導:很多一二線城市雖然有地鐵,但仍然面臨交通擁堵問題,主要是因為作為主動脈的地鐵難以覆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城市需要不同運量、不同制式的軌道交通協同發展,需要打造大、中、小運量匹配的軌道交通網絡。2016年10月,比亞迪發布跨座式單軌“云軌”,就屬于中運量的軌道交通。“通過在空中打造一張緊密銜接的軌道交通網絡,實現500米就有一個軌道交通口。這樣,整個城市的交通網絡可以通暢、高效地運行,并重新充滿活力”。
談夢想:“希望能以產業報國”
王傳福坦言,當初“下海”的夢想是希望在收入上能給兄弟們一個交代,現在的夢想則是“希望以產業報國”。
今年8月23日,比亞迪剛剛與倫敦公交運營商Metroline舉行了37臺純電動雙層大巴訂單簽約儀式。據悉,目前比亞迪在英國純電動巴士領域市場占有率約50%,其中在倫敦市場占有率超80%。王傳福介紹,巴士是英國工業實力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象征。英國對于巴士的選擇向來是出了名的嚴格。“比亞迪的大巴能進入英國市場,源自產品在性能和技術上的優勢。”
多年來對技術與研發的重視,使比亞迪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掌握大量核心技術的同時,也擁有了與國際巨頭出海競技的資本。在美國,比亞迪占據了80%的純電動巴士市場份額;在新加坡,比亞迪組成了該國最大規模的純電動出租車隊;在泰國,101輛e6的成功交付,刷新了該國最大規模
電動車交付紀錄……如今,比亞迪的新能源產品已遍布全球6大洲、50余國家和地區、200多個城市。
王傳福認為,傳統燃油車領域,中國汽車想進入海外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技術創新,使比亞迪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競爭的“出海之路”。事實上,從充電電池到電動汽車,從爭奪國內市場到與海外巨頭近身肉搏,比亞迪的成長軌跡完美貼合了中國民營企業通過競爭步入高端、走向世界的發展脈絡,演繹出一場中國制造困境求生的絕佳范本。
“如今我的夢想,是能以產業報國。”王傳福說,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一個四十年,相信我們國家會再次迸發出令世界震撼的力量。”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