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方電網“混改”方案已上報,未來或將在一些大的輸變電項目以及有實驗創新性質的供電區進行探索。
11月16日至11月22日,能源行業在南方電網“混改”方案已上報、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黑龍江龍煤集團杏花煤礦發生火災、數家企業被裁退出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延續存疑等熱點話題和行業發展動態上輿論關注度較高。其中,黑龍江龍煤集團杏花煤礦“11.20”重大火災事故引發輿論持續關注。
油氣改革方面,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油氣改革箭在弦上成為行業熱點話題。深化天然氣體制改革,著力推動天然氣流通體制和市場化改革預期強烈。石油方面,俄羅斯收到中國巨額石油預付款、中石油擬整合天然氣管道業務獨立上市、“中國海油深水裝備梯隊建成 深海油氣開發步伐加快”等受到關注。此外,媒體還關注了石化“十三五”發展路線圖浮現、中石化擬退出華泰保險、我國發布11項溫室氣體管理國家標準等其他方面信息。
電力方面,南方電網“混改”方案已上報或成為新一輪央企混改的“揭幕戰”引發輿論集中關注。同時,有關具體混改形式、混改主體等內容也將成為輿論關注重點。此外,媒體還關注了電改首批配套文件最快本周發布、環保部揪出東北霧霾“病因”為華電能源等超排、華潤女高管看守所帶話讓原總裁“什么都別講”、中國發布未來5年電力科技重大技術方向等其他話題。
煤炭方面,黑龍江龍煤集團杏花煤礦“11.20”重大火災事故成為核心話題。在煤炭企業普遍艱難求生的關鍵時期,安全生產話題可能引發的輿論風險值得企業重視。此外,環保部稱京津冀散煤煤質超標較多、煤炭市場仍供大于求、我國煤炭消費量出現放緩態勢、中煤協稱正在抓緊研究煤炭產能退出機制等消息也受到關注。
新能源方面,數家企業被裁退出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延續存疑引發媒體集中關注。輿論聚焦被取消價格承諾協議資格對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協議續作問題的影響。此外,中核簽下阿根廷核電站建設合同、波蘭總統訪華并有望簽高鐵或核電項目、國家推公交新能源化、新能源車發展需把握需求政策兩要點等熱點話題也受到關注。
【輿情概述】11月19日,媒體報道稱,南方電網將于11月底在深圳召開會議,介紹混合所有制改革進展。文章同時指出,目前南方電網“混改”方案已上報,未來或將在一些大的輸變電項目以及有實驗創新性質的供電區進行探索。另據報道,南方電網相關人士表示公司“混改”將于11月底正式啟動,并由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負責。報道同時指出,由南方電網全資子公司云南電網控股的文山電力正處于資產重組事項停牌中,是否涉及此次“混改”還不得而知,但某南方電網內部人士表示,文山電力一直被認為是南方電網改革的載體。
【輿論觀點】對于南網率先“混改”的消息,輿論關注點較為分散,其中《中國經營報》等媒體分析認為,南網率先進行電網“混改”,是對未來電網改革的積極探索,如果能夠順利推行,對電改來說將成為重要利好。但目前企業受反腐、新能源等話題的影響,南網飽受市場詬病。而中國廣播網、《南方都市報》等則將關注點延伸至央企層面,相關報道稱,除電網外,航空業、電信業、旅游業等行業央企整合重組的傳聞也此起彼伏,而受話題影響,兩市已有100余家國企上市公司處于停牌狀態。
【分析研判】對于南方電網此輪“混改”,有三層重要含義。一方面,電力改革步入深水區,電網方面的破冰與否一直受到輿論關注,南方電網的“混改”或為推進行業改革的一面旗幟,媒體也會跟進報道相關動向。一方面隨著后續具體措施的進一步明確,有關具體“混改”形式、“混改”主體等內容將成為輿論關注的重點,而南方電網的相關舉措將為后續電網企業“混改”提供較大的借鑒意義。另一方面,南方電網此輪“混改”或成為新一輪央企混改的“揭幕戰”,對于資產注入、央企重組合并、困境企業的并購借殼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帶來的投資機會等均將成為輿論對關注話題的關鍵點。
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 油氣改革箭在弦上
【輿情概述】據報道,11月18日,在“2015年中國氣體清潔能源發展與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張玉清表示,從2000年之后,我國天然氣的消費增速都是在兩位數,去年只有8.5%,今年可能在5%-6%左右。我國要大力提高天然氣的消費比重,擴大天然氣的使用規模,力爭2020年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0%左右,2030年天然氣消費占比達到15%左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此次論壇上也表示,通過放開礦業權進行更大膽的體制革新,明年天然氣市場會有重大突破。
【輿論觀點】巴黎氣候大會在即,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的碳減排問題受到世界關注。在國內,環境保護等問題近些年來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在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一家獨大,最清潔的石化能源——天然氣占比2015年預計僅有5.8%,比國際平均水平低18個百分點。主流觀點普遍認為,大力發展天然氣是發達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能源系統優化升級過程中的典型做法。但天然氣輸送管網總里程不足、天然氣調峰儲氣能力較差,國際天然氣價格走低,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環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天然氣的發展。專家認為,要實現天然氣快速發展的目標,必須深化天然氣體制改革,著力推動天然氣流通體制和市場化改革。
【分析研判】目前來看,天然氣消費增速的放緩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但輿論觀點認為,相對高昂的氣價或許才是主因。在治理大氣環境污染及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關口,輿論普遍關注新能源低碳化、智能化等特點,而天然氣作為優質清潔的化石能源,是替代煤炭等傳統能源的首選,這樣看來,油氣改革或“箭在弦上”。由于國際能源價格和國內經濟形勢的雙重影響,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但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天然氣現有市場需求提升空間不大,但這為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贏得了空間,或倒逼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總體看來,面對越來越多有關環保的輿論壓力以及相對高昂的使用成本,深化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調整價格,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勢在必行。
黑龍江龍煤集團杏花煤礦發生火災
【輿情概述】據報道,11月20日,隸屬于黑龍江龍煤集團雞西礦業公司的杏花煤礦東一采區大傾角皮帶發生火災事故。據介紹,該事故火區已得到有效控制,無次生災害發生。現場已恢復通信、供電、提升系統。至22日,遇難的21名礦工身份已經確認并全部升井,他們均為杏花煤礦136號采煤隊的礦工。目前,搶險救援指揮部已調集大功率水泵,加快抽排井下積水,全力搜救最后一名失蹤礦工。
另據報道,11月22日,國家安監總局召開黑龍江省龍煤集團雞西礦業公司杏花煤礦“11.20”重大火災事故情況通報會議。楊煥寧指出,這起重大火災事故造成目前21人死亡和1人被困,損失慘重、影響惡劣,暴露出企業現場安全管理薄弱、隱患治理不落實、遲報事故情況,以及安全監管執法不到位等突出問題。
【分析研判】煤炭企業艱難求生存時期,轉型升級去產能不得不“熬時間”,相關方面的輿論引導本就難以一蹴而就,而安全隱患潛藏的輿論風險一旦發生,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卻可能在第一時間造成輿論危機,考驗企業內外應對能力。此次黑龍江龍煤集團杏花煤礦發生重大火災事故提醒企業,在當前行業形勢下,煤炭安全生產事故負面輿情可能存在的共性特點:
一是煤炭市場持續低迷,加劇企業固有的經營、成本壓力,煤礦安全風險隱患增加,安全生產事故負面輿情數量存在增多趨勢;二是煤炭消費量出現放緩態勢,企業虧損周期不斷延長,加上轉崗分流等自救措施,員工責任主體意識存在淡化風險,企業內部輿情風險管控壓力加大,同時業內預計分流、裁員可能會成為越來越多煤炭企業的選擇,因此,相關方面的輿情風險值得類似處境的煤企引起重視。對比龍煤集團1999年至2004年間度過的“難關”可以發現,當時煤市再度興起的征兆及隨后到來的“黃金七年”都對安撫企業內部焦慮情緒,減小負面輿情從內部流出起到重要作用。而當前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態勢短期難改,特別是對于煤炭開采銷售在業務中占據絕對份額的企業來說,生存壓力進一步加大,裁員、降薪等措施潛藏的員工責任主體意識淡化的風險加大,從而也提高了負面輿情從內部渠道流出的風險;三是安全生產事故輿情發生后,如果反腐敗、環保輿情等話題敏感度提升,反過來也會壓縮企業轉型、多元化業務拓展等話題空間。
在輿論引導策略方面,建議煤炭企業,特別是同時在業績虧損及成本管控等方面面臨風險的企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事故發生后,做好事故通報、救援工作、遇難者家屬安置等方面的信息公開,避免不實信息的傳播。事故處理后期,加強反腐、環保等方面輿情監測;其次,長期來看,重視從安全生產管理、隱患治理、事故通報、安全監管執法等各個環節加強安全信息輿論引導工作,適時表明企業堅決落實煤炭安全生產監管要求的態度決心。
數家企業被裁退出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延續存疑
【輿情概述】11月17日,煤炭報道稱,繼今年6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取消阿特斯等3家光伏制造企業價格承諾協議資格后,近日又有兩家中國光伏企業的價格承諾資格將被取消。上周,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兩家中國企業在對華晶體硅光伏組件及關鍵零部件違規,因此決定取消這兩家中國企業的價格承諾,并對其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另據商務部網站轉載專業法律媒體Mlex報道稱,歐盟調查官員還將裁定中電光伏違反價格承諾協定,其在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出口歐盟將被征收反傾銷稅。
【輿論觀點】光伏業界人士認為,被取消價格承諾協議資格對當事企業的實際影響有限,但恐影響今年底到期的中歐光伏價格承諾協議的續作問題。目前行業內看法較多,有觀點認為該協議仍有望過渡一年,有的則認為將出現重大調整。較為樂觀的觀點認為,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今明兩年國內大型光伏制造企業最頭疼的問題應該是產能不足。其他國家地區挑起的貿易沖突估計不會成為這些企業關注的重點。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相比大型企業,仍有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歐盟視為重要市場,很難規避貿易風險,因此,此舉帶來的連鎖反應將進一步縮小中小光伏企業的生存空間。
【分析研判】目前來看,對于大型光伏企業來說,從歐盟市場僅占全球總需求十幾分之一,以及我國大型企業過去幾年里在海外布局的情況來看,貿易爭端帶來的風險將被分散的預期較大。此外,鑒于當前形勢仍不十分明朗,加上“雙反”措施對出口企業經濟效益、對外貿易發展、加劇內銷市場競爭等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建議企業盡早建立“雙反”相關應對預案,做好對沖國際市場不利信息的準備,加強國內市場業務布局等信息的正面引導,提高企業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