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從概念到實踐的迅速發展,汽車產品更新換代背后孕育著的巨大市場空間和成長性,成為吸引企業資源流向的熱點領域。谷歌要造車了、百度要造車了、蘋果也要造車了……
最近,格力收購了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意欲進軍汽車圈,一時間家電企業的造車夢成為熱門。
再掀“造車熱”家電業的夢想能否照進現實汽車行業目前正在逐漸成為一個開放性的行業領域,在企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希望拓展業務領域、實現產品多元化戰略的“外行”開始將目光瞄準汽車市場,紛紛試水汽車制造,希望從汽車圈中分一杯羹。
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從概念到實踐的迅速發展,汽車產品更新換代背后孕育著的巨大市場空間和成長性,成為吸引企業資源流向的熱點領域。谷歌要造車了、百度要造車了、蘋果也要造車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做起了汽車夢。最近,格力收購了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意欲進軍汽車圈,一時間家電企業的造車夢重又成為熱議的話題。
造車夢想由來已久
其實,家電業才是跨界造車的“鼻祖”,他們的造車夢由來已久,只是路途并不平順。
早在1997年,春蘭集團就斥資7.3億元收購當時虧損的南京東風汽車集團公司所屬的專業汽車制造總廠,改名為“南京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開啟了家電行業涉足汽車領域的先河。2003年,奧克斯同樣是通過收購股權的方式,收購沈陽雙馬汽車,獲得SUV和皮卡生產許可,開拓了汽車制造的新業務領域,其十多年前的大手筆和雄心壯志至今還能在網上查到痕跡。
在此之后,一大批家電企業似乎受到啟發,紛紛開始向汽車領域發起沖鋒,如波導、夏新、新飛、山東小鴨等一大批知名家電企業前赴后繼地進入汽車領域。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造車夢并不如預想的那樣一帆風順。即便曾經殺入國內銷量前五名的春蘭重卡,也沒能一直保持輝煌,最終在2008年將持有的汽車60%股權轉讓給徐工集團,春蘭汽車最終退出了重卡舞臺。隨后,家電企業們新拓展出來的汽車業務有的終止、有的轉讓、有的撤資,即使個別仍在品牌旗下保有汽車業務,也和當年規劃的戰略意圖相差甚遠。
十幾年過去,時代已然不同,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當下大熱,家電企業的造車夢再次被點燃。最近,格力集團高調宣布收購珠海銀隆,這是一家基礎和實力非常不錯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意味著格力將要涉足新能源汽車了。而此前,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已經通過重組收購了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選擇新能源客車開啟了“二次創業”;曾經在首輪造車運動中就有涉足的美的,近來也通過智能家居與車聯網的融合,再次“曲線”打入汽車業。家電企業造車的第二輪熱潮正在到來。
汽車業吸引力有增無減
作為跨界造車的先行者,雖然家電行業的首輪造車計劃均慘淡收場,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規律在家電行業造車這件事上并不適用,新一輪的造車浪潮已經到來。對于家電行業來說,汽車行業的吸引力一直沒有消失。
從家電業自身來說,已經走到了必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產銷率95.0%,較2014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2015年1~12月家用電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083.9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根據平安證券對家電行業的分析,2015年家電行業總收入預計下滑3.36%,凈利潤增長7.54%,是最近6年來最艱難的時期。
家電業整體困難,行業巨頭格力也不能獨善其身。2015年中報顯示,格力電器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3%,凈利潤幾乎與去年同期持平;作為公司營收近95%來源的空調業務,上半年空調業務實現營收419.9億元,同比2014年507.2億元下滑約17%。行業增速放緩帶來的業績下降,讓家電企業不得不尋求其他多元化的發展領域。
相比較來看,汽車行業雖然2015年經歷了市場增速大幅放緩的境況,但根據企業公布的業績年報,上市車企的利潤仍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比亞迪2015年報顯示,2015年度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800億元,同比增長37.48%;凈利潤28.23億元,同比增長551.28%。很顯然的是,業績的增長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很大關聯。
相較于10年前的汽車行業,新能源成為汽車業新的增長點,同時也對家電企業形成了新的吸引力。不論是創維還是格力,都將“造車夢”的實現寄希望于新能源客車領域。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國家和社會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新能源汽車必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國家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和持續的高額補貼也讓家電企業希望分一杯羹。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將達到500萬輛,市場前景看好;而在補貼方面,有媒體估算過,2015年,單車平均補貼高達12萬元,純電動客車除了享受國家補貼,還有大部分地區給予1∶1的地方補貼,一輛純電動大巴的補貼甚至高達上百萬元。即使補貼逐步退坡,其力度仍不可小覷。高利潤、高補貼,還能開拓新市場,家電企業造車,何樂而不為呢?
機遇與挑戰并存
不論是野心初顯的格力,還是早已有所行動的創維,在本輪家電行業造車熱潮中,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鎖定在新能源領域。
隨著國家排放法規不斷嚴格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新能源汽車必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可以說,家電行業再次造車順應了當下潮流。不過,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家電企業不應該忘記上一次造車夢破碎的經驗教訓,雖然當下市場環境已經發生變化,但對于想跨入汽車行業的家電企業來說,依舊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先說機遇,新能源汽車的確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與互聯網企業紛紛瞄準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不同,家電企業紛紛在商用車市場發力。
其實,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除了靠私人用車,還需要在公共交通運輸領域的推動,這也符合國家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今年2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加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五大措施,其中一項便是:擴大城市公交、出租車、環衛、物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比例,各個城市也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推廣規劃,比如深圳2016年將實現公交電動化率65%,力爭2018年全面實現公交的電動化。在“十三五”城市公共交通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到2020年,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新能源車要達到20萬輛。可見未來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新能源客車的市場需求旺盛,對于現在想進入的家電企業來說是必須把握的機遇。
當然,有機遇就有挑戰。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以及國家各項利好政策扶持,傳統汽車企業自然不會放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宇通、安凱等龍頭客車企業也不斷加大新能源研發力度,加快新能源產品投放,對于新進入者來說,必將面臨汽車行業激烈的競爭。
我國的汽車企業數量不少,不過幾大強勢集團占領龍頭地位的市場格局已然形成。就拿客車行業來說,“三龍一通”占領了絕大部分市場。而且在汽車消費中,品牌效應非常明顯,經過長時間積累,傳統汽車企業的品牌效應已經形成,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家電企業突然進入很難撬動原來的市場,畢竟品牌培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不過,新能源汽車屬于新興起的行業,不論是傳統造車企業還是“轉行”過來的企業都處于摸索階段,還未形成真正的龍頭優勢企業,這也正是家電企業通過新能源實現造車夢的機遇。
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副秘書長佘振清曾在一次發言中提到,截至2015年9月,已有90家企業進入新能源客車公告序列,其中有30個公告產品以上的企業22家(6家超過100個),有3個公告產品以下的企業34家(16家只有1個產品公告),從公告數量來分析,投入的兩極分化一目了然。可以說,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存在一些投機者,被爆出的企業騙補行為也并非個案,新能源客車的市場競爭格局并未成型,家電企業在本輪競爭中勝出并非不可能。目前,創維創始人黃宏生涉及的南京金龍,已經走在了新能源客車市場的前列。根據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的數據,今年前2月南京金龍共銷售新能源客車643輛,位列第四位。
造車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我國對造車企業的資質有非常嚴格的把控,當然這一點家電企業通過收購的方式可以解決。此外,造車需要的就是資金和技術了。但凡有著造車夢的家電企業,都是在家電領域做得不錯希望拓展多元化業務的企業,在資金儲備上應該不成問題;至于技術,被收購的企業應該也能提供。就拿格力最近收購的珠海銀隆來說,在新能源技術方面實力就不錯,其在產品線上涵蓋了鋰電池、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整車、智能電網調峰調頻系統等諸多方面,并且具備年產純電動客車3.3萬輛、運動型多功能電動車10萬輛,電池6.2億安時、鈦酸鋰電池原材料5000噸、儲能800MW的強大生產能力。截至2015年底,該公司新能源汽車拿下銷售訂單7000輛,其中完成生產純電動客車3189輛,累計增長2228%,市場份額為3.6%,年銷量全國排行第七。這樣的成績給了格力造車很有利的砝碼。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汽車行業的技術和資金投入并非一錘子買賣。回想十幾年前,春蘭重卡一度風光無限,可是在市場遇冷之時,春蘭并沒有拿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創新型產品,最后被市場淘汰。對于今天的新能源汽車來說,技術發展更加迅速,家電企業作為新進入者必須做好在資金、人才方面持續投入的準備,并不斷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才有成功的可能。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