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進入汽車制造領域的新聞不斷:國際上,科技巨頭蘋果、谷歌或明或暗地做著準備;國內,BAT三強都已經布局,還有樂視、易到等新銳公司加入。他們憑借此前明星企業的影響力,未造車先造勢,掀起了互聯網造車的潮流。
類似他們搶入平板、智能電視和智能手機產業的邏輯,他們講的故事是:他們憑借資本的力量整合產業鏈資源,以用戶為核心,大膽應用最新技術,或者創造出此前所有產品都不曾給出的極致體驗;或者以顛覆的價格搶得用戶,建立平臺,再借助渠道獲取增值服務收入。他們認為這一模式可以在汽車行業重演。
一切故事在變成現實之前似乎都是那么荒誕。我們認為互聯網造車不僅僅是故事,它毫無疑問將給傳統車企帶來巨大挑戰。當然,對于謙卑而開放的車企來說,它將帶來莫大的啟示。
傳統汽車廠商雖然已發現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及客戶需求,但是相對保守的發展步伐已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需求。與此同時,新能源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內燃機這個汽車行業的根基形成根本上的顛覆,繞過汽車巨頭們堅守的技術壁壘,極大降低了行業門檻。另外在政策方面,國家發改委出臺了純電動乘用車準入條件,準入門檻降低也使得新能源汽車也成互聯網企業跨行造車的入口。
經過我們的研究分析,互聯網企業加入汽車行業,已經給汽車行業帶來四大趨勢:爭奪智能車載系統市場;汽車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汽車生產由大規模代工完成;顛覆性商業模式和價格體系的出現。
傳統車企應該瞬時而為,積極擁抱互聯網企業帶來的變化,學習應用互聯網企業的思維和戰法,一樣能以新的模式搶占先機。
挑戰一:爭奪智能車載系統市場
電腦、手機、電視互聯網化之后,互聯網巨頭將目光投向汽車。汽車由功能機向智能機發展的趨勢已經出現,基于汽車這個移動終端的信息娛樂交互需求將促使汽車進入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車機屏作為車內主要智能終端模式的延伸,將成為兵家必爭之第四屏。
第四屏的潛力有多大?根據谷歌與特斯拉發布的預測,到2015年全球將有66億互聯物體,其中智能汽車約估有6200萬輛,將會是第三大互聯網物體。
互聯網企業搶奪第四屏,從智能車載系統切入只是初步階段,先接管駕駛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之后,車載系統就將全面接管汽車,由于駕駛者的解放,第四屏與用戶長時間接觸,掌握信息更為全面,作為信息娛樂終端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初級階段:車載系統
在人類消費從功能化向智能化升級的過程中,汽車的智能車載系統已經逐漸成為標配。根據權威汽車質量評測機構J.D.Power近期發布的2015年美國汽車可靠性調查結果,車載技術在消費者對整車可靠性判斷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給用戶創造優質體驗,車企需要不斷地在車內功能、汽車軟件上突破,這也讓科技巨頭們嗅到新的商機。蘋果的Carplay,谷歌的OAA聯盟,微軟Windows in car,百度CarNet相繼推出已可以看出對新興市場的爭奪。
定義:廣義上的“智能車載系統”是指一個具有完備邏輯體系,可以利用硬件和軟件的基礎條件,進行基礎演算并自動獲取信息,將其加以應用的系統。
(責任編輯:admin)
董明珠力挺的鈦酸鋰能讓霧霾天少一半?北大教授卻稱其不宜造車2017-01-04 14:27
|
互聯網+汽車” 不同于新能源車的熱度2016-04-28 09:46
|
跨界造車時代已來 格力造車并非是夢?2016-04-26 09:34
|
格力要造車 是無奈還是情懷?2016-04-22 10:21
|
互聯網汽車興起,網絡安全不容忽視2016-04-21 09:59
|
“外行”造車真的能成大氣候嗎?2016-04-15 09:44
|
互聯網入侵汽車業:顛覆還是融合?2016-04-08 09:30
|
家電“造車” 距離實現有多遠2016-04-05 09:21
|
互聯網+傳統車企 這樣造車更為可行2016-04-01 08:51
|
核心技術才是關鍵 家電企業掀起“造車運動” 為哪般2016-03-25 0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