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第三屆中國(南京)國際新能源汽車國際展覽會盛大開幕。當天下午,與南京車展同期舉行的是由江蘇省汽車工程學會主辦的“2016中國(南京)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論壇”。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以《關于電動汽車發展的若干思考》為主題進行演講。鐘志華談到了讓所有新能源汽車行業人士都關心的一個問題:離開政府補貼電動汽車能夠生存嗎?
鐘志華談到: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支持,美國、日本及其他一些國家也都高度重視,出臺不同政策、不同補貼方式,有購買環節的補貼,有使用環節的補貼,也有的政府支持研發。中國應該是對新能源車的支持是最大的國家,基本上能想到的政策都有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政府是應該更多的提供支持。但是,汽車本身是商品,必須要靠市場競爭來生存和發展。政府發揮積極作用的空間是把錢用到更好的地方,核心技術的研發是非常重要的。
新能源汽車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市場化問題,那么在什么條件下,可以擺脫政府補貼,真正走向市場化呢?國外有這樣的案例,國內也有這樣的潛力,不依靠政府補貼,就要依靠技術進步,各方面技術的突破。
首先是電池,因為現在大量的費用都花在電池上,隨著新材料的進展,例如石墨烯,電池有可能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只要能量密度或者性價比能夠翻一番,那再加上其他的技術,就可以擺脫政府的補貼。
除了動力電池的重大進步以外,還有就是輕量化技術,這個進步空間是非常大的。去考察日本的企業時發現,他們在整個電動車節能方面,大概有15項節能的措施。國內也做過類似的工作,但是很難想象哪家企業從15個方面去挖掘節能的潛力。首先是輕量化使能耗降低,重量減輕三分之一,能耗就能減少至少20%。碳纖維復合材料目前都有很大的進展,就是有點貴,但是大量運用后肯定會便宜。
還有一個問題是,充電樁的運營成本,也不能完全放到充電樁部分,要把能源系統作為一個單個模式來管理,充電樁的運營要和能量的管理一體化,這樣汽車的用戶每一公里消耗的能源價格和傳統燃油車價格是一樣的,這樣就能形成一種比較合理的費用分擔機制。
除此之外,鐘志華還談到,中國新能源汽車還面臨一個挑戰,就是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能不能“彎道超車”?盡管這被我國作為一個戰略提出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無法脫離汽車的技術。盡管電動車的動力系統改變了,但是很多技術是沒法脫離的,產業的基礎、創新體系、商業模式等等。一旦市場放開,競爭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國外有充分的準備,不論是輕量化、低速的、小型的,還是智能化或者互聯網的,他們在技術方面都有充分的儲備。我們相信,一部分企業、產品是能站住腳的,也很擔心大部分企業只能找低端市場,勉強維持一段時間,最終大部分企業和產品在競爭中被淘汰。
因此,企業尋求技術升級是十分必要的,從技術發展的角度講,新能源汽車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性價比、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智能化。只有通過技術的改進把這些方方面面都做好,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才能擺脫政府補貼,也才能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