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的總體產量為100.75GWh,動力電池占比28.26%。而據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37,937輛,銷售35,726輛,同比增長1.7倍。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部件,動力鋰電池迎來行業發展的“黃金期”。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國內鋰電池廠家紛紛擴大產能,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處在瘋狂的“投資熱潮”中。中國鋰電產業暗流涌動。
談鋰電池安全性 材料應多路線并存發展
談及鋰電池相關的生產項目,無論在生產階段還是應用階段,安全都是企業考慮的第一要素。針對近期國內“三元鋰電池”風波,桑德集團、桑頓新能源董事長文一波在專訪中向OFweek鋰電網編輯表示,材料并不是評判鋰電池安全的唯一標準。除了材料本身,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池組的一致性以及與整車的匹配程度等,將共同決定鋰電池的安全性能。
據悉,電池PACK、制造工藝及使用三者,占電池影響整車安全性的九成以上。他補充道:“國內至今為止曾起火的電動汽車,搭載的大都是磷酸鐵鋰電池,但并不能說明什么。正極材料對整車安全的影響,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僅僅憑借電芯的正極材料去評判電池的安全性,缺乏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是武斷的。”
據悉,由桑德集團投資興建的湖南桑頓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桑頓新能源”)研發生產的正極材料包括磷酸鐵鋰、三元材料和錳酸鋰。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桑頓新能源將秉持多路線并存的發展方針,加大對電池技術的研發力度,切實保障鋰電池產品的安全性能。
談動力電池“退役”后 梯次利用可行
按照理論推算,動力電池從開始使用到電池報廢的壽命約為20年。當動力電池只能充滿原有電量80%的時候,就不適合繼續在電動汽車上使用,即面臨“退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的規模。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問題亟待解決。梯次利用行得通嗎?
對此,文一波表示,梯次利用在理論上完全可行,但現階段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廢棄動力電池的數量不足以支撐大型的發電項目,二是如何妥善回收這些電池。
一個儲能項目的儲能電池的規模較大,如果要將動力電池用作儲能,需要大量的電池包。這對于當前的廢棄量而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期待新能源汽車將普及的未來。換言之,目前的梯次利用只適合小范圍的應用。
而在妥善回收的問題上,近日,五部委明確提出要建立編碼制度,建立電池回收再利用的可追溯體系。
“許多公司都在致力于動力電池的余能研究,包括國家電網下屬的北京、浙江公司,投入資金上馬梯次利用研究項目,但是進展相對緩慢。”OFweek行業研究中心新能源分析師孫棟棟表示,“就產業現狀來看,由于我國不同車企的電池路線、電池的規格和對電池的測評要求各不相同,也就造成了電池的型號過多,使產量過度分散,同時也為‘后市場’也就是梯次利用帶來更大難度。”
文一波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動力電池可溯源固然是好,但要想實現梯次利用,并不簡單。桑頓新能源一直致力于研究電池的動態追蹤技術,可具體到車輛的定位,未來將對梯度利用的實現有所幫助。
談發展之道 產能與技術需關注
作為中南地區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齊全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桑頓新能源由大型專業性環保企業桑德集團投資興建,公司擁有完整的鋰電生態鏈,業務涵蓋鋰電池正極材料、動力鋰離子電池以及鋰電池產業鏈一體化產品等。鋰電池產品廣泛應用于純電動乘用車、純電動商用車、純電動專用車、智能電網、風光電儲能、大型UPS、基站、高端電動工具等領域。
3月10日,桑頓新能源與國宏汽車有限公司簽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書》,達成5萬套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鋰電池總成系統合作事宜。
除此之外,桑頓新能源還與眾泰、通家、梅花等知名新能源車企“牽手”,對帶動湖南乃至全國鋰電產業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據了解,自落戶湘潭九華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桑頓新能源為滿足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產能,已于去年9月啟動二期項目籌備工作,將采用國際上先進設備進行生產,預計5月底能完工。三期項目有望在今年年底開建。
文一波介紹說,在鋰電能源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等鋰電產品市場接受度不斷提高的大環境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而桑德已提前進入此行業并做好布局。二期建成后將達到10億Ah電芯、3萬噸正極材料規模,三期將建成20億Ah、5萬噸正極材料項目。公司預計在2018年底實現30億Ah以上電芯的規模。
他表示,最要緊的是要不斷完善更好的技術和更好的傳承,要適應市場,引領市場。公司將不斷加大自身的技術研發力度,提升產品性能。在實現產能擴張的同時,完善售后服務。屆時桑頓將成為國內規模位于前列、產業鏈最完整的新能源龍頭企業之一。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