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組件成本來說,未來還有50%的降低空間。而企業也可以進一步優化光伏系統、提升組件的轉換效率。”8月24日,隆基股份(601012.SH)總裁李振國在2015年第十屆Asiasolar亞洲太陽能光伏會議上表示,無論是從技術還是政策上,中國的光伏產業人士都可做更多的思考。再加上各方推動,電池產品的成本降低將會在短期內實現。而其他與會者也表示,光伏行業的商業模式和政策都可再做突破,國內實現平價上網指日可待。
政策及產業需要創新
李振國在談及國家政策的創新時認為,“在這方面,德國也走在了前列,今年德國30%的電力供應來自光伏發電。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提升到50%。近年來,我國政府出臺的很多引導性政策都支持了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段時間出臺的微網試點,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創新政策。”他表示,“領跑者計劃”也有效促進了產業升級。
光伏行業研究專家王斯成則說道,政府與光伏企業應各自做好本職工作。比如在“棄光”、“棄風”問題上,政府已經出臺了一些對應措施;而“領跑者”計劃也是政府的另一個創新思路。但從政府層面看,也不能直接干預。而且,有些部門可能希望增加補貼和減少限電,但實際上管不到這么多領域,“這還需要多個部門的不斷協調溝通才能達成。而且大家也需要注意的是,整個光伏和新能源市場就這么大,大家如果一味都擠進來,肯定會出現電力過剩的問題,企業的風險自然也比較高。”
不久前,德國當地就出現了光伏電力無處可發的現象。有報道稱,過去十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了將近五倍,但與之配套的輸電和儲電設施卻未建設到位。
不得已之下,德國過剩的電量輸往相鄰的波蘭和捷克,這兩個國家為輸入德國電力投入了將近1.8億美元用于改善電網。奧地利的交易商也曾向其他國家銷售德國電力賺取溢價,不過隨著歐洲監管機構對這一市場監管的加強,他們的這種行為已被阻止。
企業自主創新最為關鍵
“作為制造企業,最為重要的是朝著降低度電成本的方向努力,這離不開創新。”李振國認為,未來有四個方法可降低成本:首先是制造成本的降低。從組件角度來講,未來還會有50%降成本空間。其次,企業需要提升轉換效率,降低系統成本。同時,也要注重產品的可靠性。80年代初的歐美兆瓦級光伏電站運營到現在,衰減僅僅10%左右。而我們現在的電站,是不是在尋求低成本的同時犧牲了可靠性?所以作為制造型企業來說,我們要注重提升電站的可靠性。”李振國還表示,系統優化也需引起重視。通過增加10%的成本使用雙軸追日系統,可使電力輸出增加約30%。而上述四個方法使用得當的話,3-5年后系統單瓦造價將大幅度下降,可靠性和電力輸出也會得以提高,最終電力的度電成本很有可能是目前的一半。此外,利率的下行趨勢,也將加快這個速度,5年后,不是用電側的平價,而是發電側的平價。
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總裁熊海波認為,企業高層也應該著眼于“管理創新”。他表示,此前運營狀況不錯的尚德電力,之所以經歷了低潮甚至破產重組,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管理的松懈。
“之前的尚德電力里面,集團、事業部和子公司都有采購權利,大家都各管一攤。公司大了以后,這種管理難免會出現灰色地帶,也就會出各種問題,這是管理的漏洞。長期以往,本來有好習慣的(同事),都會被改變,最后你自己都無法選擇。雖然企業給了你機會,但市場競爭的殘酷最終會被復雜而無節制的管理所影響。”
他說,自己在尚德工作了多年,對于尚德的過去較了解,所以在近半年來著重對企業的管理作了重新梳理和改革,“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來說肯定是利好的。”
協鑫集成執行總裁鄒西原則從產業創新的多個維度做了分析。“創新分為商業模式的創新、產品的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上,協鑫集成希望涉及整個發電系統的設計優化、產品集成、融資保險以及運維服務的一體化、差異化,并基于前人的努力,再做一些改進。”在產品上,國內光伏企業不少是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做的更新,但擁有真正專利的不算多。“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在IT行業中,有人發明了3G網絡,依靠這一個發明,個別公司就可有十年的專利付費收益。再比如說,京瓷公司有一種電池專利,誰要使用,都要給京瓷公司專利費。”其所說的京瓷電池專利,即“三柵電極”技術,該公司于2012年3月在日本國內取得技術專利權,這種技術通過優化電極的數量、寬度和配置以減少電阻,提高了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效率。
“一家公司只要對于未來的方向和技術把握得當,并做更多探索與革新,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回報。”鄒西原表示。
(責任編輯:admin)
茹彩忠:充電技術多樣化分析 充電樁并非不二之選2016-08-10 14:40
|
李玉軍:對動力電池材料發展的建議2016-08-08 14:46
|
李萬里:新能源汽車應持續為先導型產業撐腰2016-08-04 10:17
|
墨柯:電動汽車市場發展已基本擺脫油價掣肘2016-04-29 08:38
|
賈躍亭:要顛覆特斯拉電動汽車主導地位2016-04-26 09:42
|
廣汽吳松:傳祺新能源汽車要后來居上 明年開啟大規模推廣2016-04-26 09:21
|
發改委姜克雋:10年后國企電動汽車產能會過剩2016-04-25 09:22
|
專訪科力遠張彤:2018年將迎來混合動力汽車大規模推廣2016-04-25 09:17
|
張志勇:影響汽車品牌未來勝負的七項關鍵因素2016-04-25 09:03
|
何侖:日本豐田電動車比我們領先幾步?電池困境何處?2016-04-25 0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