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剛,祖籍浙江寧波,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新滬商聯合會會長,杉杉品牌創始人。
1980年代,鄭永剛攜杉杉橫空出世。身著杉杉西服是彼時中國男人的潮流標志,中國服裝業第一個電視廣告語、滬語句式的“杉杉西服,不要太瀟灑”更是婦孺皆知。
20多年過去,那一代創業企業家在顯赫一時之后,已多半凋零。鄭永剛卻依然屹立潮頭:“2012福布斯全球時尚界25華人”、2011年“全球華人經濟領袖”……
“跑得快,不等于跑得好,一跤摔出去就沒有了。這個時代變化的速度如此之快,要想做成長久的企業談何容易。你要靜靜地觀察,不斷地改變,穩健地向前。這是中國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你總有機會。”
起承
1989年5月,寧波市工業局把鄞縣棉紡織廠廠長鄭永剛調到了生產西服的甬港服裝總廠,目的無他:由于巨額虧損資不抵債,服裝總廠只有300個拿不到工資的工人和因改造流水線留下的300萬元債務,實際上已經破產,鄭永剛是奉命來處理最后的爛攤子的。
天命似乎已定,但31歲的鄭永剛還是想盡人事搏一把。1980年代末,改革開放后爆發的西服熱潮已經席卷城鄉的每個角落,當農民下地都穿著土裁縫做的西服時,中國的西服市場徹底陷入了疲軟的谷底。這是全世界永恒的流行,為什么偏偏在中國水土不服?鄭永剛遠赴深圳調研,在火車上發現了一個身著國外走私西服的年輕人。那一瞬間,鄭永剛頓悟了:中國的西服都是繼承解放前紅幫老師傅的做法,是用黑炭襯等支撐起的“盔甲”,而國外西服早已是輕、薄、挺、軟的時尚趨勢。
回到寧波,鄭永剛指揮技術人員通力合作,做出了新一代輕、薄、挺、軟的中國西服。鄭永剛指著廠門前蒼翠的三棵杉樹說:“我們的品牌就叫‘杉杉’吧!”
正趕上服裝銷售的黃金季10月,鄭永剛決定:“賣到上海去。”
上海,一百年來一直得風氣之先,是中國時尚的橋頭堡。鄭永剛知道,要想在服裝市場立足,上海一役至關重要。只有債務沒有財務的鄭永剛借了6萬元,全部投在電視臺,做了中國服裝業的第一支電視廣告,然后攜“不要太瀟灑”的轟動效應,說服了上;春B贰⒛暇┞飞系氖覍I服裝店借柜讓杉杉上架試銷。杉杉的銷售人員現場把杉杉西服扔進洗衣機,水洗完畢拿出來一抖,果然是輕、薄、挺、軟,水洗不變形。
毫無疑問,杉杉西服征服了素以眼光挑剔的上海“老克臘”。全國各地的商家提前半年就預付了全額貨款,開著貨車到寧波杉杉門口巴巴等上十天,好說歹說才能拉走訂貨量的一半。一些城市由于貨源稀缺,甚至要憑結婚證才能購買一套杉杉西服。
一個破產邊緣的廠“翻紅”了。
1991年,杉杉在上海中百一店開設了首家服裝品牌專賣廳。1995年,杉杉邀請臺灣形象策劃高手協助完成了企業形象導入,成為服裝界第一個完成CI戰略導入的企業。時至2006年,杉杉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已達48億元人民幣。
但你以為“杉杉”是西服的代名詞,那你錯了。
轉合
別人才看見杉杉的烈火烹油,鄭永剛卻感覺到了天花板。
“企業做長久,做強、做長,它的核心是思考。你的企業做成現在這樣,其實是你10年前、8年前的思考形成的結果。所以多數企業的生命周期特別短,就因為它沒有思考,干到哪兒算哪兒,親自指揮,親自打仗,打贏了就打贏了,打死了就打死了。真正做大企業,要有思考的,然后經過長時間不斷地追求和堅持。”
作為首家在A股上市的服裝企業,杉杉早已在業內遙遙領先。但鄭永剛意識到,服裝行業做到500億難度很大。隨著其他服裝企業品牌營銷意識的提高,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品牌的大量進入,國內服裝業高速發展期將隨之結束。
鄭永剛提出,服裝行業還是要堅持做好,但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就夠了。杉杉集團必須要綜合發展,在轉型中尋求突破。
1999年,在浦東區政府的盛邀之下,鄭永剛帶領部分團隊從寧波搬到了上海。依靠杉杉的盛名和鄭永剛的個人聲譽,想在當時已經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中分得一杯羹,并不是什么難事。
房地產不是核心競爭力。鄭永剛的目光似乎有些游離物外: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科技。杉杉要進軍高科技。
做衣服的要搞高科技了,這步子太大,旁觀者心里不免有“扯淡”的嘀咕。
鄭永剛自然不懂高科技(他坦陳,自己連做衣服也并不懂),他讓集團投資部門廣泛調研項目,要求有兩個:技術必須領先,具備良好的市場前景。
快速反應的投資部門把一份報告放在了鄭永剛的案頭:鞍山熱能研究院正在研發“中間相碳微球”即“鋰
電池負極材料”,已申報國家863發展計劃項目,具有國際領先性。當時的充電
電池市場還是鎳氫電池的天下,鋰電池處于起步階段,但前景廣闊。“當時整個國家都沒有這個產業,而我斷定,未來新能源新材料肯定要成為顛覆性的產業。”
1999年9月,鄭永剛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連人帶技術全部收購,一起弄到上海來。
僅用了一年,新公司就完成了年產200噸中間相碳微球項目的設計、施工、設備安裝與調試,并于2001年正式投產,終結了日本企業對鋰電池負極材料的壟斷。當時日本產品賣到中國是60萬元/噸,杉杉產品上市后將價格降到了40萬元/噸。杉杉成為行業內國內最大、全球第三的生產企業。
2003年,杉杉決定涉足鋰電池正極材料。而此時企業既無技術也無生產能力,鄭永剛就馬不停蹄走訪了全國4家正極材料生產企業。當年11月,鄭永剛迅速圈定其中客戶最認可、技術最強的一家,投入幾千萬元收購并擴充產能。目前這家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已經是全國最大的鋰電池正極材料公司。
鄭永剛在戰略會上告訴下屬:“全世界有200多家鋰電池制造企業,我們只做材料供應商,他們全都可能成為我們的客戶;我們要是做鋰電池,他們就都是競爭對手。”鋰電池由正極、負極、電解液、銅箔和隔膜組成。鄭永剛決心把每一個關鍵環節納入杉杉懷中。2005年2月,杉杉科技收購了東莞市錦泰電池材料有限公司,電解液項目收入囊中。
杉杉搞新能源一路攻城略地,但好幾年都沒有賺錢,全靠集團支撐,賠錢賠到所有人都覺得沒信心了。鄭永剛沉住了氣:“我如果具體參與這個企業經營的話,經營上連續虧損,就會連頭也抬不起來,關掉算了。但從做戰略的角度考慮,付出努力,做到全球最高水平,你總有一天會賺錢的。”
幾年后,杉杉的高科技板塊果真迎來爆發性的增長,從年利潤百萬級躍升億級,成為上市公司的主要贏利點。
從服裝進來,從金融出去
未及人們了解鄭永剛的高科技新身份,鄭永剛又扎進了金融圈。
“從服裝到高科技,又做金融了。這個跟上學一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那是自然的事。實業是基礎,金融肯定要去涉足,思考產業資本跟金融資本怎么樣去結合。”
早在1990年代,杉杉即投資設立了信用社,這是中國資本充足率最高的銀行之一——寧波銀行的前身。
2007年,杉杉為股權投資搭建了專門的平臺——杉杉創投,主要致力于股權投資和產業并購領域的項目研究、投資實施和投資交易操作,形成了以Pre-IPO投資為主,中短期收益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管理、產業資本的并購投資和財務顧問等多業務并舉的格局。
通過持有26%正德人壽(現已更名君康人壽)股份,鄭永剛的腳步又邁進了保險業。
“保險是低成本的長期資本。沒有金融支撐的話,實體經濟發生了困難,人家也不可能老去了解你這個企業到底怎么樣,解決不了問題的話,會很危險。”
但鄭永剛并沒有趕2014年民資銀行的初生潮。“現在新做的銀行,風險比較大了,其實有一個全國性的機構就夠了,把這個去做大就行了,你不用多,你沒有那么大的力量,多了反而不好,就一個,把它做強。”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迫近,鄭永剛又將目光投向大健康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以及奧特萊斯。鄭永剛認為,現在中國的奧特萊斯,更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房地產項目,未來90%都將倒閉。他與業內世界排名第二的三井集團合作,正在哈爾濱等五個城市做純粹的、贏利的奧特萊斯。“我還是反復強調一個概念:你過去10年前的思考,只要堅持,就有機會成為行業的龍頭,甚至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
杉杉集團高管們印象最深的是老板的口頭禪:“歲數老了不可怕,身體老了也不可怕,就怕頭腦老了。頭腦老了不如割掉算了!”鄭永剛開玩笑地用手在脖子上做出“割”的手勢,伴隨著青年般凌厲的眼神。
決勝于時光之外
與大部分親力親為事無巨細的浙商老板相比,鄭永剛的權力有點兒——太小了。
“上市公司本身就是獨立的,我最多參與一些股東實際控股的意見建議。這些意見建議實際上不是經營當中的事,是戰略當中的事。”每次路過下屬企業,如果事先沒有打招呼,去解決重大事項的決策問題,鄭永剛都會過其門而不入。“你大老板來了,總得有一大堆人陪著你,輕不得重不得的,就會打亂他們整個的工作安排。”鄭永剛務虛,只干發展戰略、決策定位這樣的大事情。杉杉已經超越了需要“視察”的階段。
生于1958年的鄭永剛,已是“坐五望六”的年紀,但他70后、80后的手下,依然需要在行動力上勉力奔跑,才能跟上他的步伐。
鄭永剛喜歡打高爾夫,打了七年,每周要打兩場,開玩笑都是擲地有聲:“總裁可以不做,高爾夫不能不打。”球友評價他“打球姿勢非常難看”,卻不妨礙鄭永剛打到了81桿的不錯戰績。陪他打過球的下屬覺得意料之中,“結果導向”也是他的工作風格。
主持人曹啟泰送給他一幅漫畫,畫面上鄭永剛正在揮桿,畫面中并沒有高爾夫球:“因為我們現在真的不知道您同時在打幾粒球,球現在往哪兒飛。”
嗯,忘了說,杉杉2015秋冬系列產品,名字就叫“時代勇士”——在云詭波譎的時代里,勇士是那些無論征途漫漫霧霾重重,永遠保持冷靜,繼續前進的行者。
筆者:從服裝業到新能源的轉型很快,但杉杉在新能源產業的積累過程實際上要比服裝業慢很多。
鄭永剛:一個新技術的出現,真正要穩定地運用到一個產業上面去的話,沒有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這需要有大的格局。為什么很多企業生命周期很短很短?一個原因是投機,另一個是沒有思考。房地產好,大家就都去搞房地產,甚至權錢交易,腐敗官員被抓自己也進去了。讓一部分人實干,高層要思考,做戰略格局研究。十年前很多人覺得馬云是騙子,十年后馬云成了亞洲首富,這就是他思考過的大格局。
筆者:杉杉進入新能源行業,您的期許是什么?
鄭永剛:傳統制造行業,我們干不過人家,但互聯網這種新型產業,我們的起點是一樣的,中國一下子就進入世界巨頭的領域。新能源也是一樣,就是要把工業革命標志性的東西給顛覆掉,不顛覆就不是革命,不過就是賺錢而已。十年前我意識到,石油的使用不僅污染環境,而且總會枯竭,人類需要可再生能源。我相信五年之后,起碼中國的公交車會全部使用新能源。從前38萬元一噸的負極材料,現在只要7萬元,5年以后杉杉可以做到只要3萬元,鋰電池的性能和功能完全變化,性能穩定質量好,
電動車全面取代汽油車了,這個顛覆就是時代的革命。我一直在這個領域,就有成為世界巨頭的機會。要從上游擁有資源,也要做終端產品,中間做大,整個行業是打通的,這樣我就有信心做成世界500強。我是中國開創這個行業的第一人,我的夢想肯定是這個方向。
筆者:杉杉已經掌握了鋰電池的全部核心技術,是否有進軍電動車行業的計劃?
鄭永剛:實際上,我們的汽車已經在路上跑了。因為轎車的品牌效應太重要,所以我們暫時沒有涉足轎車,我做城市公交和冷鏈物流的專門車輛。這是我們與日本和德國技術合資生產的。技術方面的東西,一定要一步到位達到世界領先。
筆者:從服裝跨越到高新能源,這個轉型建立在對整個市場的預判上,今天的成功是需要當年的勇氣的。
鄭永剛:國家后來也提出轉型升級,但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講,對市場預判,轉型升級,就是你工作的主要內容,等到國家提出了你再轉型,已經滯后了。你就是要研究全球經濟發展,宏觀經濟,微觀經濟,金融發展……所有你都要去研究。我1989年接手甬港服裝總廠的時候,實際上就做了個升級的事,人家做衣服,我就做品牌。衣服之外,最有價值的一個是品牌,一個是市場網絡。原來中國沒有服裝專柜,我不懂,我把它創立出來了。一個小小的顛覆,最后把整個行業給顛覆了。
筆者:有媒體評論您是一個非常自信又低調的人。作為成功的企業家,您會有偶像嗎?
鄭永剛:杉杉的股票,我不希望股價飆高,希望它穩定地漲,就是跌也不會很慘。就跟我做人一樣,一生不做投機,不權錢交易,不官商勾結。有人崇拜李嘉誠,崇拜比爾 蓋茨,我想了半天,我好像沒有崇拜的。我是我,他們是他們,我不了解他們,我自己想做的事,跟別人有什么關系?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