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海外動力
電池市場需求的增長,看好該機遇,國內企業積極擴大相關產能。近日,杉杉股份宣布下屬子公司上海杉杉鋰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芬蘭設立項目公司并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鋰離子
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
不過,企業大手筆擴產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相關風險的存在。
杉杉股份海外擴產負極材料
9月27日,杉杉股份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推進公司發展戰略、擴大海外市場業務規模并滿足下游客戶的就近配套需求,公司同意下屬子公司上海杉杉鋰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芬蘭設立項目公司并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項目計劃總投資金額不超過12.8億歐元(約合98.38億元人民幣)。本項目分兩期建設,兩期項目產能規劃各5萬噸/年,建設周期預計各24個月。
公告提到,該項目為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線,工藝路線已經現有生產基地驗證并結合國內外優質客戶反饋后優化,項目建成后將有利于公司強化全球一體化產能規模優勢。
據了解,北歐電力以水電、生物質燃料等綠電為主且電價較低,并可通過水路船運到西歐、中歐等主要電池客戶,項目選址芬蘭有利于杉杉股份依托當地低成本的清潔能源和戰略地域優勢,積極拓展歐洲市場客戶并響應其需求。
杉杉股份表示,項目建成后有利于公司完善海外產能布局,有效滿足下游客戶配套需求和海外市場拓展需要,有利于公司拓展國際市場,持續提升全球市場份額,并進一步鞏固公司行業龍頭地位。
公開資料顯示,杉杉股份1989年創建于浙江寧波,公司以服裝業務起家,1999年轉型進入鋰電池材料領域。近年來,公司持續落實聚焦戰略,全力發展鋰電池負極材料和偏光片兩大核心優勢業務,形成了“鋰電池負極材料+偏光片”的雙科技引擎,雙發展動力業務格局。
公司憑借在鋰電池材料領域的長期積累,以優質的產品和技術服務,與全球主流鋰電池制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包括CATL、LGES、ATL、比亞迪、孚能、欣旺達、冠宇、UltiumcellsLLC.、億緯、力神、SDI等國內外主流的電池企業。
據鑫鑼資訊統計,2022年杉杉股份負極出貨量突破20萬噸,全球份額達16%,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出貨量蟬聯全球第一。2023年上半年杉杉股份的人造石墨產量占據了行業榜首的位置。
上海杉杉鋰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隸屬于杉杉股份,是國內第一家實現負極材料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現擁有上海、寧波海曙、郴州、寧德、湖州、包頭青山、包頭九原、四川眉山、云南安寧、寧波鄞州、上海臨港十一大研發和生產基地,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70萬噸產能布局。
這些企業也在海外布局負極材料
在下游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需求帶動下,鋰電池材料需求保持增長,根據鑫欏資訊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鋰電負極材料出貨量為74.8萬噸,同比增長17.4%,中國鋰電負極材料全球市占率進一步提升至97%。
2023年上半年,國內鋰電負極材料產量為74.94萬噸,同比增長24%;從材料類型來看,人造負極材料市占保持在83%,依然是市場主流。
據行業統計,到2025、2026年還有400GWh鋰電池的產能缺口,其中負極材料的需求量約為35萬噸,這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中國鋰電企業“出海”投資。
電池聯盟注意到,除了杉杉股份,貝特瑞、璞泰來、國軒高科也有在海外市場布局負極材料。
去年6月,貝特瑞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香港貝特瑞擬與STELLAR公司簽署合資協議,雙方擬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印尼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暫定名,以最終注冊登記結果為準)在印度尼西亞投資開發建設“年產8萬噸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項目總投資約為4.78億美元(約合34.91億元人民幣)。合資公司設立時的授權資本為100萬美元(約合730.70萬元人民幣),其中香港貝特瑞認繳出資60萬美元(約合438.42萬元人民幣),占合資公司總股本的60%;STELLAR公司認繳出資40萬美元(約合292.28萬元人民幣),占合資公司總股本的40%。待合作項目在中國的境外投資審批和備案手續辦理完畢后,香港貝特瑞和 STELLAR公司將根據合作項目資金需求進度逐步增加合資公司的授權資本,并在合作項目投產前將合資公司的授權資本增至項目總投資的35%并完成該等全部授權資本的實繳。
今年6月,貝特瑞發布“關于擬簽署《年產8萬噸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合資協議之補充協議》的公告”,公告提到,為爭取更大程度的優惠政策,提高成品發貨周轉效率,降低合作項目的綜合成本,經友好協商,公司全資子公司香港貝特瑞擬與STELLAR公司簽署《年產8萬噸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項目合資協議之補充協議》,將項目建設地點由“印度尼西亞 Morowali縣IMIP工業園區”調整 為“印度尼西亞Morowali縣IMIP工業園區和中爪哇省三寶壟市的肯德爾工業園區”,其中IMIP工業園區建設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的半成品產線,肯德爾園區建設新能源鋰電池負極材料的成品產線。項目總投資金額不變。
去年10月5日,美國密歇根州州政府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國軒高科美國子公司Gotion將在密歇根州的大急流城投資建設電池材料工廠,投資金額約為23.64億美元(約合172.74億元人民幣)。項目包括一個每年生產15萬噸電池正極材料的工廠,以及兩個年產電池負極材料5萬噸的工廠。今年6月,Gotion Inc獲得美國聯邦政府批準,得以繼續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電池工廠。
今年5月,璞泰來發布公告稱,為積極搶占歐洲等海外市場鋰電產業鏈構建的市場機遇,與下游客戶形成長期穩定的配套合作機制,并充分獲取瑞典在電力、清潔能源、交通及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璞泰來(新加坡)有限責任公司在瑞典投資設立瑞典紫宸,并開展瑞典10萬噸鋰離子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研發基地的建設工作,項目投資金額不超過157億瑞典克朗(或等值的其他貨幣,最終項目投資總額以實際投資為準)(約合103.97億元人民幣),其中計劃以自有資金出資約30%,計劃項目貸款融資規模約70%,前期與境內外銀行等金融機構已做了初步融資安排。
具體來看,瑞典紫宸注冊資本1000萬瑞典克朗(或等值的其他貨幣)(約合663.76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括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鈉離子負極材料、鋰電池納米材料等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10萬噸鋰離子負極材料一體化生產研發基地預計2025年具備5萬噸負極材料產能,預計2026年底或2027年初具備10萬噸負極材料產能(最終以實際建設情況為準)。
總結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整個負極材料市場仍處于產能結構性過剩狀態,但低成本、高品質的優質產能依然稀缺。國內企業擴大海外負極材料產能,有利于滿足當地客戶需求,為贏得更多訂單提供了機遇,有利于鞏固中國負極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從長遠看,對他們的全球業務布局和經營業績具有積極影響。
不過,這些企業在公告中也對投資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如資金籌措風險、項目審批與推進不及預期風險、原材料供應及產能消化風險、價格波動風險、市場需求不及預期風險、經營管理風險、匯率風險等。因此,投資一個項目之前,還要進行多方面考量!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