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動力
電池領域,有關專利的“戰爭”越來越多。此前LG化學向ITC(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訴訟,指控SKI 通過雇用其前員工侵占其商業機密。最終ITC判決禁止SKI未來十年在美國銷售
電池、模塊、電池包和相關零部件。
7月21日,有媒體報道,寧德時代已經正式起訴中航鋰電專利侵權,且中航鋰電涉嫌侵權范圍覆蓋其全系產品。
這也是“動力電池一哥”寧德時代繼去年因專利侵權起訴塔菲爾之后,第二次打響電池專利保衛戰。
雙方分別回應
寧德時代方面稱,已就中航鋰電專利侵權案遞交起訴書,案件已受理。涉案專利涉及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此次涉嫌侵權電池已搭載在數萬輛車上。
寧德時代還表示,知識產權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源,也是企業面對激烈國際競爭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寧德時代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同時積極加強知識產權合作,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7月21日晚間,中航鋰電在其官方公眾號發布聲明稱,截至目前,公司未接到起訴狀。中航鋰電始終將自主研發、技術創新作為立身之本,面向未來進行全面的研發布局和投入規劃。公司知識產權工作長期堅持“技術成果保護線”和“IP風險防控線”雙線并舉,在進行全方位知識產權布局的同時,公司提供給客戶的產品都經過專業知識產權團隊的全面風險排查,以保障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背后原因是大客戶?
成立于2011年的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鋰離子電池提供商,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和鋰電池材料。自2018年6月在創業板上市,三年時間里,寧德時代的市值增加了超過十倍。
韓國新能源分析機構SNE的統計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已連續四年排名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的首位。今年第一季度,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5.1GWh,同比增長了320.8%,市場占有率31.5%。
產能方面,在國內,寧德時代有福建寧德、江蘇溧陽、青海西寧、四川宜賓、廣東肇慶等生產基地。在國外,寧德時代正在德國圖林根州建設海外基地。據統計,這些生產基地的新增產能規劃超過500GWh。
中航鋰電成立于2007年,專業從事鋰離子動力電池、電池管理系統、儲能電池及相關集成產品和鋰電池材料的研制、生產、銷售和市場應用開發,公司產品涵蓋三元和磷酸鐵鋰兩大體系。來自SNE Research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統計數據,中航鋰電以1.4GWh動力電池裝車量、2.9%的市占率,排名第7,同比增長976.9%。
據介紹,2021年,中航鋰電量產、在建及開工的實際產能超過100GWh,2022年規劃產能達200GWh,“十四五”期間,公司規劃產能超過300GWh。
目前中航鋰電的主要客戶包括廣汽乘用車、廣汽豐田、長安汽車、上汽通用五菱、吉利等,不僅是五菱宏MINI EV和近期最熱銷車型馬卡龍120km版本的動力電池供應商,還為廣汽埃安彈匣電池供應電芯。
近年來中航鋰電的急速擴張,給寧德時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或成為本次起訴事件的導火索。從最新一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來看,廣汽埃安已經連續12個月未申報搭載寧德時代電池的車型,新車型電池供應商僅有中航鋰電和孚能科技。
是否會影響中航鋰電上市?
根據規劃,中航鋰電計劃在2022年1季度申報A股IPO,目前在做Pre-IPO的最后一輪融資。目前其新一輪百億融資投前估值500億,超過了A股80%上市公司的市值。
企查查顯示,2020年12月中航鋰電新增一筆融資信息,融資規模接近60億元,基石資本、紅杉資本、小米、廣汽資本等均有參與,中航鋰電的注冊資本也由69.9億元增至127.6億元,增幅高達82.5%。
寧德時代此時起訴中航鋰電,或將會對中航鋰電上市之路造成一定的影響。
寧德時代曾因“侵權”起訴塔菲爾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寧德時代第一次因“侵權”而起訴同行。
2020年1月,寧德時代曾以鋰電池專利侵權為由把塔菲爾告上法庭,要求對方停止制造、銷售和許諾銷售侵害寧德時代專利權的電池產品,并賠償1.2億元。最終法院支持了寧德時代的說法,并駁回了塔菲爾的上訴。
寧德時代起訴的被侵權的專利是平衡電池充放電過程中內外壓力的防爆閥,關系到電池的安全和使用壽命。
而2021年全國兩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提交《關于加強對鋰電池知識產權保護的提案》中提到,當前鋰電池企業知識產權維權存在取證難,維權成本高;企業面臨維權周期長,無法匹配鋰電池產品更新換代快的特點;商業秘密維權困難等難題。
為此,曾毓群建議從三個方面加強鋰電池行業知識產權保護。一是深化證據保全制度規則,降低舉證階段的難度和維權成本。二是建立知識產權特別審理程序等提高審理效率,縮短審理周期。三是建議加快商業秘密保護制度的出臺。從而切實服務于企業維權的需求,解決企業維權舉步維艱的困境。
該事件最終會如何發展,電池聯盟將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