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證券近日發布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深度報告:氫能:上下游合力,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以下為研究報告摘要:
海內外政策加持,綠氫供給提升。202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氫能作為新興能源被首次提及。近期利好政策頻發,為行業發展提供加速推動力。1)氫能生產無需取得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政策松綁。2023年6月印發的《河北省氫能產業安全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綠氫生產不需取得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2)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明確允許在化工園外建設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加氫站,不再需要取得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目前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推出氫戰略,日本、韓國、歐洲等地區較領先。目前全球綠氫項目僅少部分項目已運營,共計966MW,規模以上占比0.1%;數量上占比14.8%,近三分之一項目已進入可研階段,大部分規劃于三年內建成。
綠氫比例有望持續提升,電解水制氫空間廣闊。2022年全球低碳排放氫氣產量不足100萬噸,僅約占全球氫氣總產量的0.7%,2022年中國綠氫產量占氫氣總產量的0.9%,不足1%。總體來看,中國制氫路徑以煤制氫為主,全球制氫路徑以天然氣制氫為主。根據IEA預測,到2030年低碳排放量氫氣產量將占據總產量的20%,且其中有70%以上的低碳排放氫氣由電解水路徑制取。我們預期到2025年我國綠氫的需求量達到130萬噸,遠超國家氫能規劃中可再生能源制氫年產量10-20萬噸的目標,到2030年綠氫產量將達到770萬噸。根據我們的測算,若考慮市場中僅有堿性電解槽的情況,則2025年、2030年電解槽新增市場空間分別約為60億元、200億元;參考海外情況,若考慮PEM電解槽在國內市場的占比逐漸提升,至2030年PEM電解水制氫產量增長至綠氫總產量的40%,則2025年、2030年電解槽市場空間分別約為100億元、300億元。
下游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助力氫燃料
電池產業鏈快速發展。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燃料
電池汽車產銷數據。2023年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數據分別為5631輛和5791輛,同比增長55.3%和72%。《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規劃》以每五年為一個階段,明確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燃料電池零部件國產化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燃料電池電堆的成本已經從六年前普遍在4000元/kW以上下降到2023年已經觸碰1000元/kW。燃料電池系統由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主要零部件組成,電堆成本占燃料電池系統成本的60%以上。電堆主要由多層膜電極和雙極板堆疊而成。膜電極是燃料電池電堆的核心零部件,由質子交換膜、催化層和氣體擴散器組成,占燃料電堆成本60%。燃料電池系統中電堆核心零部件如膜電極、雙極板等國產化是推動電推成本下降的關鍵因素。
投資建議:氫能行業尚處于發展初期,上游綠氫制氫端降本空間較大,下游燃料電池車在政策扶持及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加速下,未來市場前景廣闊。我們預計電解槽市場廣闊,下游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環節有望迎來快速發展,建議關注隆基綠能、陽光電源、華光環能、華電重工、昇輝科技、億華通、美錦能源、濰柴動力、大洋電機、雄韜股份、京城股份等公司。
風險因素:氫能下游應用進展不及預期風險、氫能相關技術進度不及預期風險、政策波動風險、市場競爭加劇風險。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