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宣布將對電動汽車等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該政策對中國鋰電產業鏈實際影響不大。
白宮14日宣稱,將對包括鋼鐵和鋁材、半導體、電動汽車、
電池、關鍵礦物、太陽能
電池、港口起重機、醫療用品在內的一系列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新措施將影響價值180億美元的商品。根據白宮官網,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將從目前的25%提升至100%。
(圖源:財聯社電報截圖)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該政策對中國鋰電產業鏈目前實際影響不大。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張金惠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政策好于市場此前預期,“主要是(美政客)選舉用的(手段),不影響我們企業利潤”,“在鋰電池領域,目前美國依賴中國鋰電供應鏈,自己做不出量來,(其短期)并不具備與中國供應鏈脫鉤的能力,不然這次天然石墨和儲能電池就不會等到2026年才(開始)加關稅”。
有頭部負極材料企業人士亦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美國新能源車市場(現階段)還離不開中國企業供應鏈。基于美國國內的基建速度、電力配套、熟練工人配套等因素,預估3-5年內美國負極材料產能較難形成有效競爭力。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鋰電池商品的相關政策也在不斷變化。如5月初“美國放寬對電池使用中國石墨的電動汽車稅收抵免限制”的消息曾引發資本市場關注,彼時,業內人士就認為對行業利好但影響有限,因為美國市場規模占比不大。
事實上,盡管我國新能源車出口量不斷攀升,但美國市場所占比重并不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創歷史新高,其中,新能源車出口120萬輛,同比增長78%。據國元證券援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出口第一大市場歐洲和第二大市場亞洲合計占比達77%,美國所在的北美洲市場占比僅為13%。
(圖源:國元證券)
海外布局方面,國內動力電池廠商正在撬動歐洲市場,寧德時代(300750.SZ)、國軒高科(002074.SZ)第一批產能已落地投產。東興證券3月研報預計,國內廠商歐洲地區產能將于2025年開始密集釋放,歐洲布局即將進入收獲期。
具體來看,寧德時代新增匈牙利100GWh產能規劃,2023年10月一期已開工建設,預計2年左右建設完成;國軒高科德國哥廷根PACK產線近期已正式投運,總規劃四期產能20GWh預計2025年投產,此外公司還計劃與InoBat合資共建40GWh產能,并尋求在摩洛哥投建近100GWh產能;億緯鋰能(300014.SZ)2023年6月8日公告在匈牙利投建大圓柱電池產能,項目建設期4年,產能規模約28GWh;此外,中創新航、欣旺達(300207.SZ)、孚能科技(688576.SH)等均已宣布新增歐洲地區產能規劃。
(圖源:東興證券)
本月,頭部動力電池廠商亦在不斷擴張歐洲版圖,寧德時代與法國達飛海運集團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電動船舶、商用汽車、倉儲物流、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比亞迪(002594.SZ)歐洲汽車銷售事業部負責人表示,比亞迪準備“在歐盟進行巨額投資”,規模可能達到數十億歐元,目標到2030年成為歐洲市場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