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歐盟委員會提出將向
電池制造商提供30億歐元補貼的計劃,補貼將持續到2026年底。30億歐元將來自歐盟的創新基金,而該基金的資金來自銷售碳排放許可證。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電池,或者說我們沒有足夠的化學品。我們希望這些電池在歐盟或英國生產,但目前還不行。”一位歐盟官員表示,歐盟的目標是能夠滿足行業70%的采購需求。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謝夫喬維奇表示,為歐洲電池生產商提供前所未有的財政支持,目的是增強行業的競爭優勢。
上述計劃還是歐盟與英國達成的一項潛在協議的一部分,歐盟建議把針對英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推遲三年。根據此前的協議,從2024年1月1日起,對于在英國和歐盟之間流動的電動汽車產品,基于一定的條件將征收10%的關稅。
兩名歐洲外交官表示,電池補貼是讓法國同意向英國
電動車推遲征收關稅的必要條件。法國曾警告稱,批準關稅延期可能會開創先例,英國可能會利用這一機會,要求對協議進行其他修改。 目前,法國境內共有幾家電池廠正在籌建中,包括輝能科技將在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Dunkirk)建設的電池“超級工廠”。該工廠將投資52億歐元,而法國政府將為其提供15億歐元的資金支持。
“這是一個利好消息,中國電池企業也包括在補貼范圍內,但是有門檻的要求,主要是本土化率上的要求。歐盟出臺這樣的政策還是想要構建自己的產業鏈。”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中國電池企業也要警惕,因為政策還在不斷變化,“不排除歐盟會出臺其他的政策形成貿易壁壘,中國電池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需要評估政策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17日,歐盟官方發布的《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正式生效要求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同時對碳足跡、電池回收、回收材料使用、盡職調查等可持續發展議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將對中國整車生產商和電池生產商都產生約束。
相較于國內,歐洲動力電池產業鏈尚不成熟。在全球市場上,中國電池企業寧德時代穩居第一。新能源市場分析公司SNE Research披露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在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上,前十位置中有六個席位都被中國車企所占據,其他席位被日本和韓國企業占據,歐洲電池企業未能上榜。
當前,國內電池產能過剩,中國電池企業正在加快出海步伐,部分企業在歐洲建設工廠,但歐盟電池法等政策出臺對中國電池企業帶來一定挑戰。“現在工作簽是海外投資面臨最大的問題。”蜂巢能源CEO楊紅新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盟最新的補貼政策對在歐洲投資建設的新能源企業和電池企業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中CE認證的要求是非常苛刻,會給電池企業增加巨大的成本。另一方面,到2027年,電池企業需要在歐洲本地采購才能夠滿足補貼要求。
“供應鏈在歐洲本土化至少要做到60%以上。”楊紅新表示,最難實現的是電池材料負極的本土化采購。目前,歐洲市場有本地的正極材料廠,但由于耗電量大、有粉塵等問題,歐洲負極廠的建設進度偏慢,成本也較高。
于清教認為,銷往歐盟的產品要符合碳足跡、電池護照、電池回收等方面更加嚴格的要求,不可避免會帶來成本的上升。長遠來看,將催生行業新一輪深度洗牌,加速市場競爭格局演變,推動全球電池企業向低碳化轉型。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