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是空氣,加入的是氫氣,排放的是水。”
氫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好的能源”,似乎是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的“最優解”。
但不可忽視的是,儲氫技術和氫燃料
電池技術瓶頸,限制著氫能的普及使用。
對于廣州這樣的超大城市來說,發展氫能既是產業結構調整所需,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更起著關鍵作用。
12月6日,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氫能產業大會暨首屆廣州新型儲能產業大會上,廣州“一口氣”公布了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新動作,包括全市首家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合體推出首臺(套)國產化氫燃料電池系統“領航一號”、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啟動京廣港澳高速首段粵贛(廣州-韶關-贛州)跨省氫長廊,35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項目簽約等。
眼下,全國“氫能熱”一浪高過一浪,廣州一步步在氫能源領域走出又穩又實的“廣州路徑”。
跨省搭建“氫長廊”,有何玄機?
大會現場,京廣港澳高速首段粵贛(廣州-韶關-贛州)跨省氫長廊的亮相,尤為受到關注。
這段長廊總里程428公里,線路由廣州出發,途經G4京港澳高速、G6011南韶高速、G45大廣高速,經韶關抵達江西贛州,沿途在韶關進行卸貨及補能,屬于粵贛省際氫能重卡物流運輸示范線路。
廣東云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云韜氫能”)總經理楊強介紹,線路采用廣州市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合體“領航1號”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作為動力輸出,整車選用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的49噸牽引車。
車輛的氫氣供給由廣東寶氫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韶關市韶寶物流有限公司負責廣州-韶關段運營,江西順章礦業有限公司負責在贛州-韶關段運營。整條線路運輸的貨物以鋼材、水泥為主,將充分發揮出氫能源“重載長距”的優勢。
用氫能源拉貨,有何不一樣?楊強為我們算了筆賬。
“以每臺車每天往返跑500公里為例。對標柴油車,氫能源每公里能節省5毛錢,跑一天就能省200多元;對標
電動車,雖然每公里在運費上有差距,但可能要配800度電,那么電池的自重將達到4噸左右,貨物的運輸量會受限,而氫能僅需1.3—1.5噸,運輸的貨物量可以提升,進而彌補了運費上的差距。”
這樣算下來,使用氫能源的貨車每天行駛500公里,一年總計將減碳3700萬噸,在長距離重載運輸上的優勢便得以凸顯。
而針對運輸途中的氫能補給,這條長廊也“拿”出了一套高效解決方案:以“子母站”的形式,設置韶關加氫母站和黎溪加氫子站、始興加氫子站。
“母站的氫氣更便宜,所以可以在子站加比較少的氫,到了母站再加滿。司機再往前行駛的時候,又可以再補充一點子站中相對高價的氫。通過循環梯次加氫的方式,控制用氫成本。”楊強解釋道。
據透露,云韜氫能計劃于明年8月完成首條京廣港澳高速的全線氫能車的物流貫通。未來,更多的貨運車輛將用上清潔高效的氫能源,減少碳排放對大氣環境造成的影響。
“氫舟”揚帆,廣州啟航
在京廣港澳高速首段粵贛(廣州-韶關-贛州)跨省氫長廊上,為車輛提供動力的“領航1號”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不久前已經搭載于渣土車、攪拌車、牽引車等車型,首批車輛也在白云區投放試運營。
以31噸氫燃料電池渣土車為例,該車輛布置有8個35Mpa(兆帕)氫氣瓶,儲存約40公斤的氫氣,加滿一次氫氣車輛能持續行駛400公里。與傳統的柴油燃料渣土車相比,氫燃料電池反應產物只有水,所以車輛行駛更加安靜。
從公交車、冷藏車到重型卡車,最近一段時間,氫能源已經逐步在廣州道路上的一些“大塊頭”身上得到應用。
今年以來,氫能產業在廣州的發展速度也如同“開了掛”,一座座覆蓋產業全鏈條的重磅項目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2月,全國首個氫燃料電池轎車全場景規模化示范運營項目落地南沙,“南沙氫跑”公共出行服務項目正式啟動;
3月,電氫智慧能源站在南沙小虎島建成投產,在國內首次將固態儲氫應用到電網領域,實現了從電解水制氫,到固態氫儲存,再到加氫、燃料電池發電和余電并網;
6月,現代汽車集團海外首個氫燃料電池系統研發、生產、銷售基地“HTWO廣州”在黃埔正式竣工;
9月,廣州石化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擴能改造(氫能二期)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明年1月下旬,東風啟辰首款氫燃料電池車型“啟辰大V 氫境”為主體的氫能源汽車將率先在廣州花都區開啟為期36個月的商業化示范運營。
“氫”風陣陣,廣州迎風而上。在6日的大會現場,又有35個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項目舉行了現場簽約,如,白云區政府與三一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氫能戰略合作協議,荔灣區政府與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投資協議推動在穗設立區域總部,廣汽日野公司與廣東原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云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等簽署了廣汽集團物流體系1500臺氫能物流用車戰略合作協議等。
“黃金賽道”上,廣州勝算幾何?
“氫能未來可能成為10萬億元的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2023世界氫能技術大會上的一席話,獲得了在場幾乎所有與會從業者的認可。
這條“黃金賽道”上,如今已滿是“摩拳擦掌”的競爭者。廣州的勝算幾何?
先來盤一盤廣州的“家底”。
事實上,廣州已經躋身第一梯隊。2021年底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發布了《氫能城市發展潛力排行榜》研究報告,該報告對我國285個城市的氫能發展潛力進行了研究,廣州排名第4。
取得先發優勢是廣州籌謀多年的結果。早在2019年,廣州就發布《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促進氫能產業發展辦法》,當時綜合扶持力度全國最大,確立了廣州發展氫能產業的政策信號。
如今廣州對于氫能產業的政府扶持已成體系。
此前,廣州市出臺了《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目前正進一步研究制定關于支持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對獲得國家、省發展改革部門認定的創新載體、試點示范項目給予獎勵,對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強的新型儲能重大項目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支持,帶動一批新型儲能項目在廣州落地。
目前,廣州部署了21條產業鏈,其中,氫能產業正是廣州新能源千億級產業鏈的重要抓手。從氫能“制、儲、輸、用”全產業鏈來看,廣州儲能和氫能龍頭企業眾多,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帶動上起到引領作用。比如在制備環節,廣州就有廣州石化、廣鋼氣體等龍頭企業,在源頭上就保障了氫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廣州汽車產業發達,提供了廣闊的儲能發展應用場景。”廣州恒運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丁翀還表示,廣州還能帶動周邊的佛山、東莞、陽江等城市協同發展。
以廣州為圓心,空間集聚效應已然顯現。在2021年底出爐的“中國氫能示范城市政策競爭力15強”榜單上,廣東4座城市佛山、廣州、深圳、云浮上榜,數量居全國之首。城市間的產業協同,將進一步助力搶抓氫能的新機遇。
關鍵技術研發也是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參考的關鍵因素。廣州坐擁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其在燃料電池材料、電解水技術等領域均有建樹。
為有效集聚廣州市新型儲能與氫能人才,吸引國內外優秀新型儲能與氫能人才,廣州市新型儲能與氫能人才聯合會已成立,目前約有會員單位50家,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