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海普利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利特”)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現金收購江蘇海四達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四達電源”)約80%股權,涉足鋰
電池。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儲能等產業迎來投資熱潮,A股上市公司紛紛通過收購、定增、首次公開募股、簽訂戰略投資協議等融資方式布局鋰電池。除普利特外,寧夏中銀絨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絨業”)、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先后宣布跨界布局鋰電池,“有鋰走遍天下”一時成為市場風尚。
政策利好 市場需求旺盛
據了解,海四達電源從事鋰電池及其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廣泛應用于電動工具、智能家電、通信、儲能等領域。普利特希望通過收購海四達電源,快速實現從現有主營業務高分子新材料產品向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的戰略轉型升級,促進上市公司的高質量發展。
2月下旬,天域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域生態”)表示,擬以現金方式增資青海聚之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聚之源”)。增資完成后,持有青海聚之源51%的股權,并獲得其控制權。天域生態表示,青海聚之源主要生產六氟磷酸鋰、鋰電池正負極材料、鋰電池三元材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本次交易是公司踐行發展戰略的舉措之一,近期公司已經開展鋰電池方面的技術研究。中銀絨業等企業也表示進入鋰電池領域是公司發展戰略。
實際上,A股上市公司涌入鋰電池市場的背后,是相關產業持續向好的發展前景。
近日,汽車行業數據綜合服務平臺大搜車智云發布的《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白皮書》指出,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呈井噴式增長,各月銷量不斷創歷史新高,全年零售銷量將近300萬臺,同2018年-2020年三年總銷量相當。券商交銀國際發布研報預計,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490萬輛,同比增長65%。
鋰電池另一主要應用領域儲能也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月底,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l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另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我國共有12個省(區、市)發布了儲能補貼政策,且補貼力度與補貼形式均有較大突破。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至今,已有超25家公司跨界鋰電池領域。
業績不佳 尋找新增長點
拓展新業務,對于跨界企業來說,是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徑。
1月上旬,錦州吉翔鉬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翔股份”)發布公告稱,擬收購湖南永杉鋰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吉翔股份表示,受宏觀經濟波動、上下游市場需求變動等因素影響,公司主營業務鉬的生產加工行業波動較大,導致近年來公司出現業績波動。通過收購,公司可將業務板塊延伸至新能源領域,為公司提供較好的業績回報。
近年來,天域生態的業績表現也并不理想。2018-2020年,天域生態營收分別為10.48億元、8.37億元和5.8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92億元、0.61億元和-1.57億元。天域生態希望借涉足鋰電池領域補充公司主營業務,優化公司業務結構。
普利特收購海四達電源后也將利好公司業績。2021年前三季度,普利特凈利潤虧損203.24萬元,同比下滑102.45%。而海四達電源2021年凈利潤1.003億元,若成功將其納入合并報表,普利特盈利能力將快速提升。
不過,產業市場調研機構集邦鋰電分析師撰文稱,盡管新能源賽道持續保持高景氣度,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行業同樣面臨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加上隔行如隔山,鋰電池又屬于資源密集型、人才緊缺型行業,投資成本高,經營上的壓力也將增大。布局鋰電池領域,對跨界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企業應該充分考慮宏觀經濟波動、產業政策、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后續需注意價值轉化,以免讓跨界淪為“噱頭”。
天域生態坦言,公司在鋰電池材料方面尚無人才儲備、技術積累、業務資源和研發能力,暫無法與青海聚之源形成業務協同。行業如果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缺少競爭力的企業可能面臨淘汰。
擴產潮至行業競爭加劇
2021年以來,在能源轉型大潮影響下,新能源汽車、儲能市場需求火熱,拉動鋰電池原材料價格暴漲。截至去年12月末,鋰鹽價格較最低點暴漲四倍左右,平均現貨價格超過25萬元/噸。今年,電池級碳酸鋰、氫氧化鋰價格漲勢依舊猛烈。
在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不少跨界企業也計劃擴張產能。根據普利特簽署的《框架協議》,普利特不僅擬以現金收購海四達電源80%股權,并有權向其增資不超過8億元,用于海四達電源動力、儲能鋰電池擴產及技術設備升級等項目。
天域生態擬增資的青海聚之源也正擴大產線。公開信息顯示,青海聚之源計劃投建的年產6000噸高端六氟磷酸鋰建設項目,一期年產2000噸六氟磷酸鋰生產線已竣工,但尚未投產。二期年產4000噸六氟磷酸鋰生產線還在建設過程中。
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也擬通過收購鋰電池資產,實現擴產,同時不斷完善產業鏈布局。金圓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川金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安納達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核華原鈦白股份有限公司也先后宣布計劃在鋰電池領域擴產。
不僅是跨界企業,產業研究機構高工鋰電數據顯示,僅2021年三季度,就有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鋰電池領域企業相繼宣布擴產。
有券商分析,從目前擴產情況來看,預計到2023年市場供需可能出現拐點。屆時,行業競爭加劇,洗牌提速,產業格局或將重塑。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