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一場圍繞氫能產業的競速賽正在上演。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氫能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拓展和創新,中國石化(600028.SH)等公司主導的大型綠氫項目落地,綠氫正逐漸替代傳統的灰氫,為鋼鐵、化工等行業的脫碳轉型提供有力支持;燃料
電池汽車進入放量提速期,宇通客車(600066.SH)等公司迎來相關業務增長。
雖然制氫、用氫環節呈現出的勢頭令人振奮,但氫能產業鏈的完善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中游儲存與運輸環節的“中間冷”現狀,正在成為氫能發展的重要瓶頸,這不僅影響了氫能產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還拖累了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和前景。如何解決這一“中游問題”,將持續考驗著各方的智慧與耐心。
政策與市場共舞 汽車產銷表現活躍
目前氫能主要用于工業、交通、電力、建筑四大能源消費領域,而在我國,交通領域應用發展較快,特別是在公交、重卡等燃料電池車輛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此外,10月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這標志著氫燃料電池技術在我國內河船舶應用實現零的突破。
根據中汽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11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1000輛,同比分別增長123.9%和76.3%;1-11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4000輛,同比分別增長48.9%和56.9%。這顯示出氫燃料電池車逐漸進入放量階段,產銷持續高增長。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氫能源在交通領域的技術突破將有助于加快氫能源的發展周期。“交通領域對能源的需求量巨大,如果氫能源在船舶、航空和汽車等交通工具上得到廣泛應用,將增加氫能源市場的規模和需求。這有助于推動氫能源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資金和資源投入,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本下降。”
按照氫燃料車的品牌統計,2023年1-11月,鄭州宇通客車累計上險量第一,為847輛,占比16%;佛山飛馳科技累計上險量第二,為502輛,占比10%;廈門金龍汽車(600686.SH)累計上險量第三,為488輛,占比9%。
其中,根據宇通客車此前披露,2022年,公司銷售燃料電池客車323輛,實現收入5.13億元。
不過,宇通客車公司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整體來看,今年氫燃料電池車的訂單還算不上很火爆,“主要是因為銷售價格比較昂貴,還是比較依賴五大示范城市群在給予補貼后進行的采購。”
據悉,財政部等五部門于2021年印發了《關于啟動新一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的通知》,示范期為4年,建設5大燃料電池汽車政策支持示范城市群。按照五大城市群統計口徑,2023年1-11月,河北示范城市群累計上險量最多,為1963輛,北京、河南、上海、廣東示范城市群分別為1693輛、1595輛、982輛和360輛。
除了公交、重卡等商用車,在乘用車領域,如上汽集團(600104.SH)、長安汽車(000625.SZ)、長城汽車(601633.SH)等也在積極研發氫能乘用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年逐步有配備了氫電系統的新款車型進入市場。
在氫燃料電池方面,我國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也在不斷提升。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方面,2023年1-11月累計達521.21MW,同比增長10%以上。按照廠商統計,1-11月,億華通(688339.SH)累計裝機量第一,為103105.6kW,占比23%;捷氫科技累計裝機量第二,為64088.5kW,占比14%;重塑能源累計裝機量第三,為58062kW,占比13%。
根據Incopat披露的信息,截至2023年11月,中國燃料電池領先企業中,燃料電池專利數量最多的是億華通,燃料電池專利數量超1300項,其余企業燃料電池專利數量均在300項以下。
不過,財聯社記者關注到,包括億華通與12月新晉赴港上市的國鴻氫能(9663.HK)等龍頭在內,氫燃料電池系統的較多公司近年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億華通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目前氫燃料電池系統尚處于產業化的初期階段,產品更新換代較快,各方面成本投入不斷攀升。而近幾年在燃料電池技術不斷進步的前提下,燃料電池成本已經大幅下降,相信隨著規模化的進一步擴大,燃料電池成本將會繼續下降。
儲運領域效率不足 基礎設施仍待提升
現階段,制約氫能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也逐漸凸顯出來。張雪峰稱,氫燃料電池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發展,以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同時,氫能源在使用和生產方面的成本較高。“降低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制造成本,提高氫制備和儲存的效率,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據悉,氫的自然屬性使其儲運難度相對較大,尤其是在純凈狀態下不易運輸。目前,我國氫的儲存方式主要包括氣態、液態和固態三種,但每種方式都存在技術和經濟上的挑戰。
環保與公用事業分析師許杰向財聯社記者稱,高壓氣態儲氫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也最為成熟的儲氫技術,但國內生產的儲氫瓶的核心部件如閥門、內膽和高端碳纖維仍依賴進口,導致相關企業市場競爭力有所受限,且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儲氫瓶的承壓強度和安全系數。
“目前主流的高壓氣瓶運輸方式,更適用于中短途和小規模的氫氣運輸需求,通過發展有機和低溫液態儲氫方式,有望實現相對低成本的長距離氫氣運輸。長期來看,管道運輸有望成為長距離和大規模氫氣運輸的最佳模式,但我國在這一領域還處于初級階段。”許杰進一步稱。
財聯社記者關注到,不少上市公司正針對液態儲氫領域進行技術儲備。富瑞特裝(300228.SZ)募集資金投向“氫燃料電池車用液氫供氣系統及配套氫閥研發項目”。金宏氣體(688106.SH)披露在研項目方面,公司正致力于得到可以用于液態儲氫的催化劑。公司認為,在液態儲氫材料加氫和脫氫過程中,反應速度一般比較慢,可以借助催化劑來加快反應速度。致遠新能(300985.SZ)表示,公司有低溫液態儲氫氣瓶及配套供氫系統等研發技術儲備。
此外,許杰介紹,固態儲能有利于提高儲氫材料的化學穩定性,是今年氫能市場上更受關注的技術,但整體處于材料開發和試驗階段,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距離。
據悉,厚普股份(300471.SZ)此前披露,其首個氫能全場景的科研示范項目設備發貨,標志著其率先完成金屬固態儲氫技術的商業落地,圣元環保(300867.SZ)的“泉港固態儲氫系統活化及應用項目”被選入福建省2023年的重點項目名單,此項目正在建設中。寶武鎂業(002182.SZ)12月披露的投資者活動記錄顯示,鎂基固態儲氫材料是未來國家氫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公司鎂儲氫中試生產線設備逐步安裝到位,預計年底前開始試產。
寶武鎂業認為,鎂儲氫有廣泛的應用場景,例如鋼廠通過固態儲氫可以極大提升用氫的安全性,并能實現規模儲存與運輸,還能有效利用鋼廠的余熱供能,將極大推動鋼鐵從碳冶金走向氫冶金發展。鎂基固態儲運氫車可根據場景需求組合達到更高容量的氫氣儲存能力,以及進行氫氣的大規模、長距離運輸。
另外,盡管氫能產業發展迅速,但基礎設施建設仍顯不足。目前,加氫站的數量和分布都不能滿足氫能汽車的需求。
金龍汽車相關人士就向財聯社記者提出,加氫站缺少,是目前制約氫能汽車發展的一大瓶頸,“這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不是單靠制造廠商的力量可以解決的。”此外,該人士還稱,氫能的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并需要得到市場的更廣泛認可。
根據GGII《中國加氫站數據庫》,截至2023年10月底,國內累計建成加氫站376座,2023年國內新建成加氫站44座,在建及進入招標階段的加氫站數量達到72座,預計到今年年底,國內加氫站累計建成數量將突破400座。參考主要省份的氫能發展規劃,2025年加氫站建設目標合計達1187座,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綠氫崛起引領新趨勢 國產化裝備步伐加快
今年另一項值得關注的進展是,以“綠氫”為代表的低碳制氫方式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的“灰氫”和“藍氫”。
6月,我國首個萬噸級新能源制氫項目——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日松光伏制氫產業示范項目成功制取第一方氫氣;8月,中國石化宣布,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項目、更是我國首個實現綠氫規模化工業應用的項目——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全面建成投產。
許杰稱,這些重點項目的投產意義重大,首先,在規模上實現了突破,將可再生能源制氫的產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數量級;其次,在工業領域實現了綠氫對灰氫的批量替代,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最后,其成功建設和運營對于推動全產業鏈技術創新和成本降低具有顯著的帶動效應。
在此背景下,電解槽作為綠氫生產的核心設備,地位日益凸顯,市場呈現出大型化、快速增長和份額向龍頭集中的趨勢。
今年以來,多家廠商發布了大型電解槽產品。例如,光伏龍頭隆基綠能(601012.SH)發布了全新一代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ALKG系列產品,產氫量分別達到1200N m³/h、1500N m³/h、2000N m³/h、3000N m³/h。此外,上海電氣(601727.SH)、雙良節能(600481.SH)、天合元氫等企業也紛紛發布了2000N m³/h及以上的電解槽產品。
根據統計,2023年1-12月,已公開招標電解槽的綠氫項目共19個,合計電解槽招標量達1882MW。從2023年綠氫項目開工及EPC招標情況看,共10.87萬噸綠氫項目已開工,220390 Nm3/h、近314套電解槽將陸續迎來招標。
從公開中標份額的項目看,電解槽企業的第一候選人中,派瑞氫能位列第一,26046.6萬元,占比16%;隆基氫能第二,23728萬元,占比15%;陽光電源(300274.SZ)第三,21284.68萬元,占比13%。TOP3企業的市場占比為近50%。這表明龍頭企業憑借技術優勢和品牌效應保持了領先地位。
已開標項目的電解槽類型大多為堿性電解槽,入選和第一中標候選人的堿性電解槽價格平均分別為795.51萬元/套和735.82萬元/套(1000 Nm3/h);而PEM電解槽價格平均為726.49萬元/套(200Nm3/h)。不過,隨著入局企業增多和市場競爭加劇,電解槽設備價格戰愈演愈烈。統計顯示,堿性電解槽的今年成交價格對比2022年下降約15%-20%。
另一方面,隨著氫能技術的突破和國產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氫能裝備的市場份額也逐步提升。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中國氫能起步雖然較晚,但是在電解槽部署方面處在全球領先位置。2020年,中國電解制氫產能占全球不到10%,2022年則快速增長至200MW以上,占全球裝機容量的30%。而預計到2023年底,中國電解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1.2GW,占全球總容量的50%。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