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出于保護環境和減少化石燃料使用考慮,全球許多車企陸續啟動了新能源技術研發項目。經過車企和研發機構的探索,行業逐漸從動力
電池、氫能源、甲醇能源、燃氣動力、飛輪儲能、空氣動力等諸多方案中,摸索出了最適合普及的技術方案——電動力。
經過多年時間發展,如今全球
電動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主力,基于氫能源、甲醇能源的汽車銷量不及
電動車的零頭。
按理說已經找到最佳方向的中國車企,沒必要再涉足其他新能源領域,繼續鉆研電動化技術,提升電機效率、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才是正解?蓢鴥溶嚻筇剿髌渌桨缚尚行缘膰L試從未停止,相關部門也在不斷給予車企支持。
5月10日,深圳市發改委印發《深圳市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年)》的通知,計劃投入一定的資金和其他補貼,引進優質企業、培養氫能人才、建設標準化體系、推動加氫站建設、研發氫能技術。
不只是深圳,之前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廣東省能源局和科學技術廳等部門印發的《廣東省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文件,也表明國家正在支持氫能源汽車的發展。
小通十分好奇,電動化技術領跑全球的中國,為什么還要持續不斷投入資源支持氫能源技術研發?要知道,全球氫能源汽車與電動車的銷量相差足足有近千倍。
氫能源,決勝未來
整個2023年,全球氫能源汽車總銷量僅為14642輛,與電動車(包含純電、插混、增程式)1360萬輛的銷量相比不值一提。更關鍵的是,去年全球氫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滑21.4%,說明市場對于氫能源汽車的認可度也在下降。
的確,按照《中國加氫站數據庫》統計的數據,截至2023年12月20日,國內加氫站僅有397座,平均每個地級市不到1.4個,普通消費者買氫能源汽車后加氫都是難題。
然而再看氫能源汽車各地區的市場份額,就會發現中國市場對于氫能源的接受程度已經很高了。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氫能源汽車銷量為5805輛,同比增長72%,首次超越韓國成為全球最大氫能源汽車市場。
韓國氫能源汽車銷量則從2022年的10336輛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4631輛,跌幅高達55.2%。中韓日美歐五大主要市場中,只有中國和美國氫能源汽車銷量在上漲。
中美氫能源汽車銷量之所以上漲,原因或許就在于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今年2月加利福尼亞就宣布將投入19億美元用于氫能源汽車研發和充電站建設。曾多次嘲諷氫能源技術愚蠢的馬斯克,也曾表態將于2024年重點研發氫能源汽車。
誠然目前電動車的技術成熟度遠超其他新能源方案,但不少業內人士已在擔心鋰礦資源不夠用、廢舊電池污染等問題。對于中美這種人口眾多、財力充裕、市場龐大的國家而言,發展電動車的同時,也可以雙線并行持續研發氫能源技術。
總的來說,現階段電動化技術更成熟,產品銷量也更高,但中國汽車工業不能完全放棄氫能源技術的研發,在確保氫能源時代真正來臨之時,也要能夠位居行業第一梯隊。
落后,就要努力
在SNE Research、氫云鏈的統計數據中,中國氫能源汽車銷量雖然占全球總量的39.6%,但若論車企銷量,現代和豐田依然遙遙領先,其中2023年現代氫能源汽車銷量為5012輛,豐田氫能源汽車銷量為3921輛,兩家車企銷量之和占氫能源汽車市場約60%份額。
相較于1992年開始研發氫能源技術的豐田、1998年開始研發氫能源技術的現代,長安、長城、一汽、東風等也在研發氫能源技術的國內車企,入場時間相對較晚,技術儲備不足,產品銷量自然遠低于豐田、現代。
不過在大量資源投入之下,國內車企氫能源技術發展迅速!2022年全球氫能產業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 指出,2022年中國32家企業申請氫能源專利數量為2144件,位列行業第一,遠超美日韓。
國內車企深藍汽車、海馬汽車等,也相繼推出氫能源汽車。不過正如大眾高管Thomas Schfer、前CEO Herbert Diess所言,由于物理性質的原因,氫能源存在很大的缺點,因此十年內大眾汽車不會涉足氫能源乘用車研發。
氫氣存在氫脆現象,導致存儲和運輸成本極高,如果將其應用在乘用車市場,高昂的成本很難得到消費者認可。大眾汽車暫時放棄研發氫能源汽車,可以集中更多資源用于攻克純電和插混技術。
另外,為了安全起見,許多加氫站只肯為氣罐可承受70MPa壓力的氫能源汽車加氫至35MPa壓力,導致實際續航相對宣傳水平減半。而且氫能源汽車氫氣罐壓力低于2MPa后,就可能混入其他氣體,因此一旦氫氣罐壓力低于2MPa,就必須返廠維修,會給消費者帶來諸多不便。
現階段氫能源技術存在諸多缺點,不適合普通消費者?梢,想要推動氫能源動力的真正爆發,仍需要車企與研究機構深入研發,降低氫氣的制造、存儲、運輸成本,以及提升安全性。
氫能源最需要的是時間
結合日韓車企的動作、大眾兩任CEO的態度、國內車企的研發情況來看,現階段最適合氫能源的使用場景是商用車領域,如重卡、公交大巴等車型。此類車通常路線固定,沿途在高速或車站建設加氫站,不需要太多加氫站,就可以滿足商用車的補能需求。
5月10日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發布的我國首款百公斤級車載液氫系統“賽道1000”,就是專為重卡設計的產品,能夠存儲百公斤氫氣,使重卡的續航超過1000公里。
重卡、大巴價格較高,對于氫能源技術帶來的成本沒有那么敏感,更適合成為氫能源技術的首批載體。等到未來氫能源的制造、存儲、運輸成本得以解決,氫能源汽車才適合走進消費級市場。
在電動車行業已處于領先地位的中國車企,投入部分資源進行氫能源技術研發,對于主要業務和資金鏈不會有太大影響。反而是日韓車企,因初期的錯誤判斷,導致電動車技術落后,現在急需增加電動化技術研發投入,追趕國內車企。
面對新能源汽車時代,國內車企已經把握住了現在,并全力追趕未來,研發氫能源、甲醇能源等技術。國家對于氫能源技術研發的鼓勵和支持,及車企的努力,是在為未來買一份保險,確保汽車行業的每一次變革,中國車企都不會被海外車企拉開差距。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