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消息稱,戴姆勒公司擬參與中國動力
電池制造商孚能科技正在進行的IPO項目,以確保公司在擴大電動汽車生產的同時,有穩定的
電池供應來源。上述消息人士稱,計劃與投資額均尚未敲定。孚能是戴姆勒的長期電池供應商。
戴姆勒決定深耕新能源方向的戰略決心并不早,脈絡也很清晰。在2017年夏天,戴姆勒就與北汽集團達成一項協議,決定共同投資50億元,在北京建立純
電動車生產基地和動力電池工廠,生產奔馳純
電動車型。
2019年5月,戴姆勒的“2039愿景”進一步堅定明確地展示了其新能源的戰略方向,計劃至2030年電動車型占據乘用車的新車銷量一半以上;至2039年著力實現乘用車新車產品陣容的碳中和。
同年10月份,戴姆勒旗下奔馳品牌宣布與孚能科技建立可持續發展合作伙伴關系,為此孚能計劃在德國投資6億歐元建立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以幫助奔馳提高電動車產能。
作為業內最早確立以三元化學體系及軟包動力電池結構為動力電池研發和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之一,孚能科技已經有著不可小覷的實力。這一年同樣也是孚能開始醞釀上市的一年,2019年6月孚能科技向江西省證監局申報,申請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9月份申請獲得受理。而就在上周四,孚能科技已經在科創板注冊生效,上市在即。
在電動化趨勢下,為獲得穩定供應的動力電池產能,主機廠和電池供應商的綁定變得越來越緊密。戴姆勒目前的行動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一步棋。
但是巧的是,大眾也早已傳出擬收購動力電池制造商國軒高科20%股份,并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的消息。后又有消息稱是有意收購3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就在上周,國軒高科發布公告,正在籌劃股權轉讓事宜,擬向戰略投資者轉讓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權。很快,公司第一大股東珠海國軒部分股份已解除質押,這幾乎完全預示大眾入主的傳聞得到進一步確認。
為何大眾、戴姆勒雙雙在此時對動力電池的布局如此激進且急迫?推動歐洲車企的最后一只推手,或許需要從近日歐盟委員會推出的“綠色經濟復蘇計劃”開始說起。
計劃指出,考慮對零排放汽車免征增值稅(增值稅是金額較大稅種,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下調從未有過取消);并計劃未來兩年投入200億歐元購買電動車貸款;投資400~600億歐元布局零排放動力總成;2025年前將新建200萬個充電樁。
此復蘇計劃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快速刺激新能源市場的復蘇和增長。要知道,僅僅是免征增值稅這一項就足以快速降低購車成本。歐盟國家的汽車增值稅普遍都在20%左右。若免除增值稅,降低的價格非常可觀,價格區間直接可與燃油版車型競爭。
以德國購買純電版高爾夫為例,官方指導價為3.19萬歐元的純電高爾夫,在減去6000歐元國家補助后,包含購置稅到手價是2.59萬歐元。但如果免除19%的購置稅,到手價格降到2.08萬歐元。同樣的,特斯拉Model 3也直接從4.5萬歐元降到3.48萬歐元,大大刺激消費欲望。
據東興證券測算,未來兩到三年內,每年各國家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都將達到雙位數的增長,而隨之而來的是動力電池需求的雙位數增長,僅僅是明年,增幅達到極其可觀的40.54%。那么此時的布局急迫程度完全顯露無疑。
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重回快速發展軌道,勢必對動力電池產業鏈有一股強勁的帶動作用。而根據SNE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企業占據全球出貨量86.88%的份額,前十企業均為中日韓企業。同時上游材料供應商也幾乎都分布于中日韓地區。
由于中國在競爭規模與成本方面有優勢,國內動力電池鏈條明顯會有一波紅利,特別是已經進入到海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供應商。比方說,基本覆蓋主流歐洲車企的寧德時代;進入戴姆勒供應鏈的孚能科技;進入戴姆勒、現代起亞供應鏈的億緯鋰能……
接下來,幾乎可以肯定此類布局的消息將變得頻繁,不管是海外動力電池供應商在中國市場布局產能,還是整車廠注資國內動力電池頭部陣營,又或是國內動力電池供應鏈上的供應商,都將是稀松平常的事。實際上,很多產業鏈上的企業已經迅速響應,合縱科技擬募資制備充電樁;星源材質擬募資用于涂覆工廠和濕法隔膜項目;華友鈷業擬募資62.5億元用于電池材料項目……
機會與危機是雙生子,沒有一個機會不伴隨著危機而來。機遇到來的同時,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忽視危機。伴隨著電動車產銷增速放緩,補貼持續退坡,以及新增產能的不斷投放,產業鏈各環節面臨著降價壓力,尤其是中游環節面臨來自下游整車廠削減成本,上游資源類企業(比如鈷產品)抬價的兩難局面。除此之外,松下、LG等日韓供應商進一步擴張,其技術、品牌等優勢也將對國內相關競爭領域企業產生重大挑戰。
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機遇正在到來,也正在流失。抓住機遇的供應商將乘著風口直搖而上,沒有抓住機遇的企業將在成本擠壓下耗盡燈油。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