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長安汽車宣布正式啟動“香格里拉”計劃。長安方面宣布了其在新能源汽車平臺、汽車分時租賃、產品研發方面的最新動態,并表示將在2025年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并向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1000億元。
許多人可能還記得,兩年前,吉利發布了“藍色吉利行動”新能源戰略,盡管時間隔了兩年,但兩份戰略卻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兩年過去了,吉利的新能源計劃卻遲遲未見起色。
論差異來講,長安是自主品牌國企的代表,而吉利是民營企業的實力家。他們在新能源方面擲下的豪言壯語能夠兌現嗎?
激進的新能源戰略:人有多大膽車有多大產?
從10月份的銷量數據看,吉利汽車旗下有6款車型的銷量過萬,其中博越的銷量過3萬,殺入了SUV總榜的前五。而在轎車領域,帝豪的月銷量也超過了2萬臺,成為唯一殺入轎車銷量前十的自主品牌。與其他自主品牌不同,吉利汽車是以產品矩陣的形態進入了萬輛俱樂部,在SUV及轎車市場都不是單打獨斗,分別形成了群狼效應。
但是,在新能源市場日益火熱的今天,吉利的發展戰略還存在著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2015年11月18日晚,吉利汽車正式發布其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藍色吉利行動”,吉利汽車集團總裁兼CEO安聰慧表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90%,其中,插電混動與油電混動汽車銷量占65%,純電動汽車占比35%。”
根據吉利汽車發布的規劃,該公司將在2019年力求實現年銷量120萬輛的目標,這意味著屆時吉利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銷將在108萬輛以上。而在2015年,該公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僅為6164輛,全年的汽車銷量為53.85萬輛,新能源車型占比微乎其微。因此,這一計劃在當時看來無異于癡人說夢。
2016年吉利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實現銷量49218輛,排名第二。其中帝豪EV銷量達17181輛,而知豆D1也獲得了11201輛的不錯成績,但是,吉利的新能源產品線仍然過于單薄,沒有像在傳統汽車中那樣,實現在轎車、SUV領域中的全面布局。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吉利董事長李書福重申了到2020年銷售總量中90%為新能源汽車的目標,而在此之前2016年吉利汽車銷量增長了50%。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繼續增長下去,2020年吉利汽車要賣出約180萬輛新能源車型才能實現目標,相當于特斯拉2020年計劃銷量的3.6倍。
這步子,邁的實在有點太大。而反觀自主品牌領頭羊的長安,形勢也同樣不容樂觀。
長安汽車轉型的壓力
“2025年,長安汽車將開始全面停止銷售傳統意義的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的電氣化”。
在今年的長安汽車新能源戰略暨新品上市發布會上,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宣布了該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全新戰略——“香格里拉計劃”。這個計劃覆蓋了研發、制造、產品、銷售等多個方面,不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上面這句停售傳統燃油車的目標。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長安汽車第一次對外公布新能源汽車相關戰略。在2015年3月6日,長安汽車曾發布面向未來10年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當時,長安汽車宣布將在2025年向市場推出34款全新產品。其中純
電動車型27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7款。只是過了兩年,在最新的規劃中,這兩個數字變成了21款和12款。
從2012年到2016年,長安汽車經歷了一段快速發展時期,并一躍成為自主品牌銷量“老大”。不過,進入2017年年底的長安汽車在銷量上卻呈現出明顯的頹勢。
11月6日晚間,長安汽車公布了2017年10月產銷快報,當月公司生產汽車257849萬輛,同比下降13.74%;銷售汽車263086萬輛,同比下降10.49%。1-9月累計,公司分別產銷汽車225.7170萬輛和232.1290萬輛,分別同比下滑7.01%和6.80%。其中,長安品牌乘用車長安品牌乘用車10月銷量109052輛,比上個月增長5%。而同樣在10月份,吉利、長城兩家車企銷量均過10萬輛。
和長安相比,吉利、長城的數字相對更具有含金量。從細分市場看,吉利的銷量得益于轎車和SUV雙線平衡。在自主品牌轎車遭到合資擠壓的當下,吉利是唯一一家轎車銷量進入前十排行榜的自主品牌。而長城旗下高端品牌WEY,能夠在15萬元以上的市場站穩腳跟,用兩款車型實現月銷1.6萬輛,實屬不易。
而長安10萬輛月銷量中,有部分由中低端的MPV貢獻。同時,在SUV細分市場中長安的車型銷量也在今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7月開始,長安汽車每個月的產銷快報中不再有具體車型的銷量。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長安汽車的“傳統業務”遇到了瓶頸。
另一方面,隨著雙積分政策的落地,以及政府宣布將制定傳統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幾乎所有的傳統車企都在加速新能源布局,長安汽車當然也不能例外。
由此看來,長安汽車向新能源轉彎前并沒有做到萬事俱備,更像是被無奈地推上了賽道。
“香格里拉”計劃:也沒有那么顛覆
前不久,汽車工業協會表示十年內不會禁售燃油車,但是“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的雙積分政策要延后到2019年才會實施。這也就意味著,在短期內,燃油汽車并沒有被判死刑,還有個“緩兒”。
那對于長安、吉利等公司而言,“大干快上”地開展新能源業務還有意義嗎?
之前李書福也在2016年互聯網大會上表示,“吉利雖然制定了“藍色吉利行動”計劃,但現在看來需要重新審視,滾動修訂。”這句話對“藍色吉利行動”的計劃,也增添幾分戲劇色彩。
朱華榮也坦言:“就長安的理解而言,傳統意義的燃油車是指不帶有能量回收功能、發動機燃燒效率低于40%的車型。長安汽車提出的2025年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目標,目的是就大力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技術應用比例”。
朱華榮的這種說法,顯然有著“討巧”和“超近”之嫌。事實上不只是長安,目前自主品牌整體的研發實力和技術水平與國際巨頭相比仍然有限,開發一款全新的純電動汽車絕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因此,在現有暢銷車型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能夠可以大大縮短開發周期,產品也可以盡快上市。實際上,廣汽的GS4,榮威的eRX5等PHEV車型都是這么做的。
不止是長安,幾乎任何一家自主品牌都沒能在新能源領域中做到“領先”,然而市場瞬息萬變,技術日新月異。我們從吉利的例子不難看出,宣布實現目標的時間越長,車企的新能源目標受到調整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不論是長安或是吉利,對于廣大車企們的新能源戰略我們更多的要秉承一個方針:“別看廣告,看療效。”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