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當寶馬對外招標160GWh
電池訂單時,肯定考慮過一家歐洲本土的明星
電池企業。
這家企業正是電池獨角獸Northvolt。
兩名特斯拉前高管2016年創辦了Northvolt,隨后在大約7年時間內完成8輪融資,并從包括高盛、大眾汽車、ABB在內的投資者處籌集了82.6億美元。
這家估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歐洲動力電池國家隊”——8月中旬生效的歐盟《新電池法》強化了這一角色。
甚至早在兩年前,寶馬就和Northvolt簽訂了價值20億歐元(約21億美元,當前匯率)的動力電池長期供貨合同。
據稱這能減少歐洲車企對亞洲電池供應商的“依賴”。
但近日的消息卻顯示,這一次寶馬拋出的價值960億人民幣(按每瓦時0.6元價格計算,約合131億美元)的電池大單,卻跟Northvolt無緣。
據稱來自中國的蜂巢能源、寧德時代分食了這塊肥肉。
產能可能是Northvolt錯失寶馬訂單的一個潛在因素。
直到2022年5月,Northvolt才向一個未披露名字的汽車制造商提供了電池產品,成為第一個實現商業交付的歐洲電池公司。
這次交付的規模同樣沒有披露。
該公司的計劃是到2030年,在歐洲動力電池市場占據約25%份額(150GWh)。
迄今為止,Northvolt沒有公開過電池裝機數據。
包括SNE Research在內的行業機構,發布的電池裝機榜單中也從未出現Northvolt的名字。
跟寧德時代、比亞迪等浸淫電池超過20年的巨頭級玩家相比,Northvolt想要打出的本土化和“綠色電池”優勢,還沒有兌現成市場競爭力。
綠色電池成為救星?
基于現實,寶馬也很難在一樁迫在眉睫的交易中選擇Northvolt。
今年上半年,寶馬純
電動車銷量達4.49萬臺,同比增長283%。
寶馬自己也預見了電動車銷量爆發的趨勢,并于今年初把電芯采購量從原計劃的120億歐元(約合127億美元),增加至超過200億歐元(約211億美元)。
寶馬的采購量達到了160GWh,這已經超出了Northvolt到2030年150GWh的規劃產能。
技術是另一個大問題——甚至Northvolt剛成立時就被一位車企高管質疑,稱其會被中國電池制造商“生吞活剝”。
但還是有車企給了Northvolt機會。
2018年初,Northvolt才在來自日本的“外部合作伙伴”幫助下,制造出了第一個“測試電池”。
當時這家公司的全部員工只有100多人。
同期的寧德時代,研發技術人員為4217人,其中光是博士就有112人(2018年報數據)。
發展到現在,Northvolt有5500多名員工,不過寧德時代的研發技術人員也已經膨脹到了 17998 人,博士和碩士加起來也有3255人(2023半年報數據)。
比亞迪和寧德時代甚至還布局了鋰礦。
因為開采一個新礦山需要5-25年,沒有多少歐洲企業愿意投資這種項目。
但在Northvolt創始人的彼得·卡爾森(Peter Carlsson)看來,這都不是問題。
彼得·卡爾森(Peter Carlsson)
他認為(當前)動力電池生產會造成大量碳排放。
所以他的公司解決了這個難題——通過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生產電池,同時推進電池回收業務,Northvolt得以生產出世界上最環保、(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鋰電池。
Northvolt在瑞典和北美的生產基地,都設在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
在大眾汽車集團2021年的Power Day(電力日)上,彼得·卡爾森表示Northvolt的一家工廠甚至會把融化的雪水收集來,為工廠發電。
彼得·卡爾森相信,在歐盟《新電池法》對電池碳足跡嚴格要求的情況下,他生產的“綠色電池”更有優勢。
這地確讓一些車企印象深刻。
但一位汽車制造商客戶表示,“對車企來說真正關心的是:我什么時候能拿到電池?”
彼得·卡爾森也承認,客戶對電池短缺的不耐煩情緒已經加劇,因此2023年對歐洲最大的工業初創企業來說是決定性的一年,“今年將是對我們的重大考驗”。
規模難抵競爭對手
“我們的電價只有中國工業用電的五分之一。”彼得·卡爾森說。
他想向車企和投資者傳達的信息是,Northvolt能把綠色和成本統一起來——車企當然歡迎環保,同時也對成本更敏感。
目前動力電池在電動車的成本中占到40%左右,車企并不希望這一比例繼續上升。
但在Northvolt的產品只是小批量出貨、難以實現規模效應的情況下,其在電價方面的單一成本優勢難以體現到最終的電池產品中。
根據Northvolt官網提供的信息,目前其在瑞典有4家工廠(3家電池工廠和1家材料工廠),不過其中只有“Northvolt labs”和“Northvolt Ett”小批量投產。
位于波蘭的工廠出貨了儲能系統,德國工廠2025年投產。
今年9月份,Northvolt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規劃了一個超級工廠,設計年產能60GWh。
僅從這些工廠規劃的時間節點看,2025年才會達到出貨高峰,屆時僅德國工廠和位于瑞典的一家工廠能釋放大約110GWh的產能。
不過中國人也沒閑著。
寧德時代、遠景動力、蜂巢能源、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孚能科技等均在歐洲設立了工廠。
不完全統計,這些電池廠商在歐洲的規劃產能超過300GWh,其中有些已經投產。
今年年初,寧德時代在德國阿恩施塔特啟動了一家投資18億歐元的電池工廠。
根據SNE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中國電池廠商在歐洲的動力電池裝機占比達到了34%。
另外,寧德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遠景動力等頭部電池企業,也在布局“零碳工廠”——從上游采礦,到正負極材料,再到最后的回收利用等,從全產業鏈角度為碳足跡和數字護照做好準備。
“全村的希望”
有多個數據來源顯示,Northvolt獲得了來自大眾、寶馬、沃爾沃等歐洲車企處超過550億美元的電池訂單。
在這其中,包括來自大眾汽車一份為期10年、價值140億美元的訂單。
融資方面,Northvolt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根據睿獸分析的數據,除了大眾汽車連續投了4輪之外(至少2輪領投),Northvolt還獲得了高盛、Baillie Gifford、宜家、ABB、西門子,以及類似于歐洲多個養老基金的投資(ATP、AMF等)。
今年年初,據稱Northvolt的估值就達到了200億美元,并計劃在2024年尋求上市。
Northvolt還從“歐洲電池聯盟”(EBA,European Battery Alliance)處申請補貼,瑞典也有地方政府提供補貼。
看上去,整個歐洲都在押注Northvolt。
這可能與歐洲車企曾經普遍遭遇電池供應困境有關。
2020年,動力電池短缺一度導致奧迪、捷豹路虎、奔馳等多家車企的多款車型被迫減產。
但還有產業競爭方面的原因。
歐盟能源機構發言人曾表示,電池方面歐洲已經落后了,“在更大電池缺口來臨前,全歐洲必須在供應鏈上合作并建立歐洲本土的電池企業”。
Northvolt承擔了歐洲電池行業對抗亞洲對手的使命。
彼得·卡爾森說,他并不擔心Northvolt起步較晚。
這位曾經在索尼愛立信工作十多年的創始人表示,索尼愛立信和諾基亞在手機領域的競爭驚心動魄,但最終一家來自硅谷的公司(蘋果)奪走了一切。
但尷尬的是,Northvolt不得不從中國供應商處獲得幫助。
比如與星源材質合作,以獲得鋰電池隔膜,向新宙邦采購電解液,購買天齊鋰業的氫氧化鋰,并和先導智能開展產線合作,等等。
這讓Northvolt更像是一個電池集成方案供應商,并沒有展現出蘋果推出觸摸屏智能手機那種劃時代級別的創新。
而且也難以讓外界相信,Northvolt能在“綠色”的同時還能實現低成本。
“鋰金屬”電池也許是Northvolt的一張牌。
這種電池技術來自于一筆收購——Northvolt于2021年3月收購美國初創電池公司Cuberg,后者據稱能夠把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到380 Wh/kg(目前主流電池能量密度為200 Wh/kg左右)。
但這目前屬于實驗室數據。
寧德時代已經搞出“凝聚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高達500Wh/kg。
豐田也為固態電池商用規劃了時間表(最早2027年)。
這些都削弱了Northvolt在技術上“彎道超車”的期待。
歐盟《新電池法》也許能為Northvolt提供某種保護——到目前為止,后者依然是一個被刻意放在冠軍位置上的孩子。
彼得·卡爾森對美國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和歐盟的相關政策大加贊賞,稱其確保了與中國的電池競賽“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
不過對于一個公司來說,他仍需要向客戶提供足夠的價值——失去寶馬的巨額訂單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另外投資者的熱情也有所消退。
今年年初的消息是,Northvolt計劃以超200億美元估值,向投資者尋求新一輪金額達到50億美元的融資,但8月份完成的一輪融資金額為12億美元,投資者包括黑石集團、加拿大養老基金等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Northvolt最為重要的投資者大眾汽車,已經連續缺席最近兩輪融資。
大眾在電池領域屬于多頭下注,包括控股中國的國軒高科,同時也投資固體電池初創公司。
這或許意味著,大眾在電池領域尋找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孤注一擲地設定被“保護”得最好的那一個最終能夠勝出。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