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汽車、動力
電池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鋰電企業紛紛擴產以希望占領先機,其中不乏超百億項目。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百億項目頻現
電池聯盟注意到,9月以來,已有多個投資超過百億的電池項目開工、簽約。
9月26日,鵬輝能源舉行儲能電池項目開工儀式。該項目落地青島市城陽區儲能產業園,總投資約130億元,整體規劃產能36GWh,是青島市儲能產業首個引進的百億級項目。
據介紹,項目分三期進行,其中一期建設年產12GWh儲能電池項目,計劃于2023年9月底前開工建設,于2024年12月底前建成投產;二期建設年產12GWh儲能電池項目;三期建設年產12GWh儲能電池項目。
9月25日,一汽解放遠景動力智能電池制造基地項目簽約。9月26日,項目舉行奠基儀式。
該項目預計投資超百億元,致力于研發生產以重卡、輕卡為主的動力電池及儲能相關產品,打造全球領先的商用車電池智造基地、新能源商用車商業模式創新中心以及新能源商用車專屬產品開發孵化基地,規劃年產能20GWh,全部達產后預計年銷售達240億元,將為無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體系和產業生態增添強勁支撐。
據“潼南發布”消息,9月22日,廣州昊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昊威新能源)與重慶潼南簽署項目投資協議。
根據協議,昊威新能源擬投資100億元,在潼南建設固態方形鈉離子電池生產線項目,年生產固態鈉離子電池30GWh,全部投產達效可實現年產值420億元。其中,項目一期投資40億元,建設年產10GWh單體大容量、固態鈉離子電芯生產線4條,PACK生產線3條,項目一期投產達效可實現年產值13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9月12日,潼南剛剛與廣東獅力達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獅力達)與簽訂項目投資協議。
根據協議,獅力達將在潼南建設新型動力、儲能電池生產項目。項目規劃總投資20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100億元,建設10條全自動生產線,配套原材料及成品倉庫、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將有力助推潼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壯大。
如何提升產能利用率?
雖然行業擴產不斷,但是動力電池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危機已經出現。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產量達545.9GWh,同比增長148.5%。同期,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僅為294.6GWh,同比增長90.7%。
今年1-8月,我國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累計產量為456.2GWh,產量累計同比增長46.3%。其中動力電池產量占比為92.0%(約為410.7GWh)。同期,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19.2GWh, 累計同比增長35.3%。
今年6月8日,在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長安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提到,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產能預計1000-1200GWh,但目前行業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出現了嚴重過剩,產業必將恢復理性狀態。
對此話題,6月21日,寧德時代也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表示,鋰電行業產能結構性過剩一直存在,但不同鋰電企業的產能有明顯不同,差異主要源自企業的技術創新、制造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全球各大車企都日益重視新能源汽車板塊,公司將結合不同客戶的需求,持續為客戶提供最具競爭力的產品解決方案。
而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結構性過剩”說的是高端產能和低端產能之間的差異,目前動力電池行業低端產能已經過剩,許多企業正建設低端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但從高端產能來看,是否存在產能過剩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該業內人士表示,“企業的擴產計劃會往往分為幾期,其中第一期一般會嚴格按照規劃進行落地,但二三期是否落地,企業會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企業來說,這是要砸真金白銀進去的,它們不會過于盲目地去擴張”。
同時,發布擴產計劃并不意味著擴張的產能可以順利投產。有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擴產的146個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除去51個未到預定投產時間的項目,有33個都未能按期投產,項目延期率35%。負極材料領域的投產率更低。
一份報告提到,中國的動力電池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產量和出貨量已經穩居世界首位, 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積極擴充產能以應對將來可能會出現的動力電池需求。到2025年,根據各家企業對外公布的產能規劃數據,寧德時代為839GWh、比亞迪和蜂巢能源均為600GWh,中創新航為500GWh,國軒高科為300GWh,億緯鋰能超200GWh,這6家頭部企業產能規劃達到了3039GWh,遠超行業所需。
該報告指出,在行業產能可能存在過剩的背景下,一方面需要企業盡可能的提升電池品質,降低電池成本,即推出高性價比的電池,以獲得客戶訂單;另一方面需要看清國內與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走向,積極布局海外以消化產能。
總之,對于實力雄厚的一二線企業來說,擴產對于其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毫無壓力。而中小企業想要擴產,除了自身需求,還要考慮成本、回報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是盲目擴產。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