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公司 機構: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袁健聰/汪浩/吳威辰 日期:2023-04-06
2022 年公司因為成本大幅上行+行業需求疲軟,經營短期承壓,業績同比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公司份額尤其是筆電份額提升超預期,手機、動力儲能業務開拓重量級客戶。展望2023 年,消費
電池需求、成本均逐漸見底回升,重啟增長態勢;動力儲能短期繼續投入,有望開始兌現出貨。
2022 年承壓,部分業務有望企穩改善。2022 年,公司實現收入109.7 億元,同比+6.1%,歸母利潤9101 萬元,同比-90.4%,扣非凈利潤1825 萬元,同比-97.8%;四季度單季度,公司實現收入26.4 億元,同比-1.8%,歸母利潤616萬元,同比-95.3%,扣非凈利潤-3720 萬元,同比-140.4%。全年在消費電子下滑+碳酸鋰等成本高企下,公司經營壓力較大,并且動力儲能第一年投產放大了整體業績壓力,22 年動力儲能子公司虧損4.5 億元。展望今年,消費電池業務訂單、盈利都有望改善,動力儲能短期仍處于投入期。
消費電池依托提價實現微增,筆電份額提升超預期。2022 年,公司消費電池收入100.6 億元,同比+2.0%;毛利率為18.6%,同比-6.7pcts,主要因為碳酸鋰漲價+產能利用率不足。其中,筆電收入65 億,同比-3.3%,份額31.1%,同比+3.9pcts,主要因為在頭部客戶份額提升較大,經營表現大幅好于行業整體(2022 年全球筆電出貨銷量同比-23%)。手機收入30.5 億,同比+12.4%,份額7.4%,同比+0.6pct,2022 年開始供貨vivo。對于公司筆電份額,考慮全球手機格局集中趨勢與公司可轉債募投項目新建產能規劃,預計今年開始手機銷量有望大幅超過行業整體,成為公司未來三年消費電池增長的主要動力。
動力儲能開始兌現出貨,預計短期盈利還將承壓。2022 年,公司動力儲能收入4.0 億元,同比+320.2%,毛利率-30.8%,同比-14.1%,主要因為成本快速提升+業務經營第一年產能利用率和溢價能力有限。汽車電池方面,公司壓電池已經獲得通用、上汽、捷豹路虎等客戶認可,獲得多個定點,PHEV 動力電池已獲定點。儲能方面,公司已經進入中興、Sonnen、南網科技等客戶供應鏈體系,橫跨家儲、通信儲能、大儲等。目前,公司合計產能為2.5GWh,已規劃15+10GWh 產能,預計有望成為公司新的增長點。
公司盈利能力短期壓力較大,研發投入持續加大,成效顯著。2022 年,公司毛利率為16.9%,同比-8.3pcts,主要因為成本超預期上漲+新老業務產能利用率不足。2022 年,公司銷售/管理/財務/研發費用率分別為0.3%/7.2%/0.2%/7.0%,同比-0.1/+1.1/+0.2/+1.0pcts,主要變化在于研發投入提升,2022 年公司新增專利數接近此前所有年份累計值。2022 年,公司實現凈利率0.8%,同比-8.0pcts,提升明顯,主要因為毛利率大幅下降導致。單四季度來看,公司毛利率僅為12.9%,同比-9.2pcts,環比-5.0pcts,主要因為四季度碳酸鋰繼續漲價等,凈利率0.2%,同比-4.7pcts,環比-0.6pct。
風險因素:下游市場增速放緩;動力電池業務持續虧損;合同價格不利條款;客戶集中業務萎縮;跨境經營疫情及環保等不利影響;原材料進口受限。
盈利預測、估值與評級:根據公司年報,調整公司2023-2024 年EPS 預測分別至0.27/0.91 元(原2023-2024 年EPS 預測為1.35/1.74 元),并新增2025年EPS 預測為1.34 元,現價對應69/21/14 倍PE。公司是全球消費鋰電細分龍頭,受益全球新興消費市場需求擴張和自身產能提升而有望維持平穩增長。同時,公司動力、儲能業務加速推進,尤其動力業務已切入主流車企,開啟第二增長曲線。考慮公司消費電池、動力儲能業務成長階段不同,我們采用分部估值:消費電池業務預計2023 年凈利潤8 億元,參照寧德時代、欣旺達、億緯鋰能等2023 年wind 一致預期約20 倍pe,給予20 倍pe 估值160 億市值;動力儲能業務參照南都電源、科陸電子等2023 年wind 一致預期為1.4 倍PS,考慮公司短期仍處于虧損狀態,給予1 倍PS 對應160 億市值,合計給予目標市值320 億元,對應目標價29 元,維持“買入”評級。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