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15日,“2020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該論壇是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AAM)主辦,世界汽車組織(OICA)、世界經濟論壇(WEF)唯一支持的行業頂級論壇。本屆論壇以“新變局 新挑戰 新思路——引領中國汽車新征程”為主題,緊扣時代脈搏, 求索突破之道,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把控宏觀產業形勢,解析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動態。其中,在8月14日下午舉辦的“‘十四五’時期中國主流汽車集團發展策略與展望”分論壇上,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振波發表了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廖振波:各位汽車行業的領導和同事下午好,特別感謝關心汽車行業發展的媒體朋友。下面我代表北汽集團對北汽“十四五”的發展規劃策略做一個報告。
剛才前面項總以及吳總做了精彩分享,很多觀點尤其是未來“十四五”的一些發展策略、發展的環境,我是非常認同的。
我給大家分享趨勢研究與分析,以及我們北汽總體發展以及總體目標。
在宏觀方面,我們看到全球經濟貿易化以及信息化,其實這兩個大引擎已經失速,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國內這邊隨著貿易戰以及目前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以及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可以看到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消費”將影響我們的經濟發展,在“十四五”期間我們想整個經濟的發展狀況是比較悲觀的,尤其會影響到汽車行業,這樣的話對于汽車行業未來“十四五”,剛才吳總有個預測,是波士頓的預測。我們的預測更悲觀一些,明年可能恢復增長率6點幾以上,隨后的增長是自增長的狀態。到2025年“十四五”整個期間沒有辦法恢復到“十三五”2017年最高峰的點。
在技術領域方向,全球圍繞著智能化汽車以及電動化汽車穩步發展,尤其以智能網聯汽車,在“十四五”期間有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在電動化這一塊隨著
電池技術的發展突破,
電池以安全性突破為主的話,電池引領著電動化的發展。因此我們看到電動汽車在2025年之前,在國內會有一個拐點,這是在整個趨勢方面。
在整體發展思路方面,北汽奉行著從“十三五”期間開始“高、新、特”以及雙輪驅動,“高、新、特”就是圍繞著效益強化、高端制造,高端產品數字化、智能化以及高質量的發展。我們北汽的“新”就是代表新技術的發展方向,“特”是特殊的差異化產品以及我們特種商業車為主的產品發展。雙輪驅動以智能網聯汽車以及純電動化汽車的發展。但是在整個“十四五”期間,我們在純電動汽車發展方向,我們會逐步全面過渡。
自主品牌方向,北汽仍然奉行“乘商并舉”的方向發展。乘用車領域不斷打造產品力和銷售力以及品牌力,商用車方面會繼續保持著行業的第一或者是第二的領先地步。在品牌方面,仍然會繼續推行推廣提升漢字北京標的品牌,英文北京標的品牌,以及高端的純電動的品牌,以及在商用車領域主要是打造福田品牌。
改革開放方面我們繼續對外合作,以北京現代整車廠的合作為主,把零部件廠家的合作也做好。第二個就是我們成果共享,“十四五”期間和我們的合作伙伴無論是國外國內的合作伙伴,在技術研究開發領域,做好繼續合作技術共享的合作。在跨領域時代,也是我們“十四五”的特點,汽車行業跟非汽車行業將有更多的跨領域的合作。在行業方面汽車行業領域,“十四五”期間有很多兼并重組的機會。
所以在企業共生存的時候,“十四五”期間汽車企業之間的重組、合作是一種趨勢。
在布局核心力競爭方面,北汽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做相應布局。電動化方面,在電機三電以及電池方面會做相應布局。智能網聯化,會對一些核心的涉及到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技術做一些布局。共享方面,我們會繼續深化出行服務行業。
汽車行業里面,現在面臨著數字化轉型、智能化轉型,北汽基于“十三五”基礎上,繼續在“十四五”打造數字化轉型,建立好數字化平臺,尤其是數字化的開源平臺。首先在客戶服務、營銷方面、高端制造方面,應用數字化技術。
“十四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抗風險、求生存、再發展。我們會在運營管理方面,通過數字化提高運營效率,提高整個系統體系能力增加。同時因為是一個具有60年發展歷史的企業,作為北汽集團在“十四五”期間既要瘦身,我們把一些不良的資產、富余的產能必須減少,在需要發展的領域我們要擴展。
在整個結構方面,一個是整車資源和優化,整車資源平臺的打造,構建優勢的平臺產品,產品結構繼續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業務也將進一步優化。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各個企業都看到,我們應該是重塑企業的組織構架,來應對未來數字化、智能化以及軟件定義汽車相應發展的方向,所以人員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通過以上的策略措施,北汽集團將在市場占有率方面,通過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我們將占有率提高,我們的目標是提高0.2個百分點,每年平均提高0.2個百分點。從內生型企業來講,這種占有率提高的幅度是非常有挑戰性的。
行業地位,我們繼續保持著行業在規模第四的地位上,經營利潤率將不斷提高。
以上是向大家匯報的北汽集團“十四五”規劃的總體策略。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
(責任編輯: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