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3C產品快速普及、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紅利等多重因素刺激下,我國鋰電行業呈現出大規模增長態勢。但行業內魚龍混雜,企業大多依靠“價格戰”爭奪市場。這種混亂局面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場供給過剩,價格下探,生產企業迎來集體虧損。隨著“價格戰”接近尾聲,行業完成“市場化洗牌”,小企業被陸續淘汰出局。
進入4月,在“價格戰”中存活下來的大企業開始嘗試漲價,中小企業也希望通過跟進漲價扭轉虧損局面。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后,下游應用端企業對漲價并不認同。
電池材料價格特別是正極材料價格上漲,令
電池產品成本增加。鋰電行業的發展完全維系在上游原料和下游應用端的手中,只有在上下游之間找到相應的平衡點,或積極適應上下游行業變化情況,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汽車動力電池行業漸規范,“白名單”將受熱捧。5月1日,工信部《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申報工作正式開始。盡管工信部明確表示,該《規范條件》為企業自愿申報,但行業已經將此看作是動力電池企業的“白名單”。該“白名單”雖非行業準入門檻,但未來可能會成為政策支持和鼓勵的依據,或許企業通過“白名單”,就意味著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得到了最高層面的認可。
盡管原材料價格上漲,但與三元材料相比,磷酸鐵鋰仍具有較大價格優勢。目前磷酸鐵鋰主要應用于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方面,而今年2月科技部發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2015年底轎車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達到200Wh/kg。這讓市場將目光紛紛投向了三元材料。三元材料相對于磷酸鐵鋰電池具有更長的續航能力,因此也受到越來越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青睞。鋰電行業所謂的技術路線之爭,其實并不重要。
鋰離子電池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以來,被廣泛應用,但其基本技術經過近20年發展,仍未獲突破。目前,多項新型電池技術已在實驗室中誕生,產業化之路正越來越近。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鋰電池將遭遇到強勁的對手。利用鎂、鋁、鈉等金屬替代鋰制成電池,空氣電池或燃料電池等,都擁有很多鋰電池無法企及的優點,如果這些電池順利進入應用階段,鋰離子電池目前“雄霸天下”的地位將岌岌可危。
不過,這些技術還只是“看上去很美”,而鋰電池安全性問題卻是企業的當務之急。4月26日,深圳一輛電動客車起火燃燒,鋰電池安全性再次引人關注。而此前,國內外多家航空公司因鋰電池安全問題拒絕對其進行空運。這些都警示鋰電行業不應該僅將目光停留在“價格戰”、“政策補貼”、“技術路線”上,而需從自身做起,切實提高鋰電池的安全性。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