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近日發布的數據,2016年2月份,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10092輛,同比增長128%。其中純電動乘用車銷售6331輛,同比增長200%,插電混合動力乘用車達到3761輛,同比增長62%。
同比倍增的情況也出現在生產環節,從工信部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1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較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多。
顯然,去年一直攀升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2016年也得以延續。基于國家政策和產業現狀的分析,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歐陽明高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他預計“可以實現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00萬輛的目標”。
今年有小規模試行
盡管2015年我國在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動力電池、基礎設施產業鏈相關的政策、市場和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不得不承認,我國新能源汽車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對于今后繼續擴大產業規模,歐陽明高明確指出兩個“協調發展”。一是整車產銷、電池供應、充電基礎設施產業鏈協調發展;二是政策、市場、技術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這其中包括實施技術升級戰略,在“十三五”期間加快自動化電動汽車、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的技術攻關等。
就燃料電池而言,我國已經在《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到2020年,生產1000輛燃料電池汽車并進行示范運行;到2025年,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區域小規模運行。”
事實上,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從2008年開始向示范階段過渡。此前國內自主研發的技術成果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得以集中展現,3輛燃料電池客車和20輛燃料電池轎車成功進入示范運營。經過這幾年的協同創新,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經投入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運營項目,同時上汽、宇通、福田等整車企業也主動參與到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當中。
歐陽明高表示:“燃料電池汽車在今后5年將進入商業化的導入期。從研究的結果看,國內燃料電池汽車會在‘十三五’期間少量推廣運營。2016年公眾就將看到有小規模的燃料電池汽車開始示范應用,在今后五年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會逐步增多。”
局部商業化待突破
“目前關鍵是局部的商業化突破。”歐陽明高說,局部商業化突破不是全方位突破。
從技術上看,首先要肯定鋰離子電池是目前商業化新能源汽車零排放的主流技術,這是不用懷疑的事實。燃料電池跟鋰離子電池如果在家用轎車方面相比,目前要進行商業化進程顯然還不大現實,尤其是中國純電動汽車的技術相比而言跟國外的差距比燃料電池要小一些,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從技術角度來看,燃料電池的出路,尤其在中國的出路,可能是要把鋰電池的技術跟其他的應用進行組合,這種組合應當是減少燃料電池的功率。”歐陽明高解釋,由于燃料電池使用的鉑含量與功率直接相關聯,因此車用的平均功率是燃料電池功率的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而車用功率可由鋰電池來承擔。這可能是將車、鋰電池、燃料電池進行最佳組合的一個方案。
在市場方面,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在客車、貨車、物流車等領域推廣開來。但是在乘用車領域,研制的車企和開發的產品還鳳毛麟角。
歐陽明高也認為,現在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可能率先突破的是商用車或者大客車。
當前,以宇通、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客車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持續上升,而中國新能源客車的保有量也超出全球市場,這為燃料電池在客車領域實現規模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正如歐陽明高所言:“中國新能源客車是全球燃料電池技術的最佳應用的一個場合,也是中國新能源自主技術頗有優勢的領域,兩者結合可以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局部的商業化突破。”
整合多方面資源
在歐陽明高看來,當前國內已經打好了開發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的社會環境基礎,因此呼吁行業內的專家、企業等力量行動起來。
那么怎樣行之有效地推進燃料電池商業化的進程?他提出四個“行動指南”。
第一,協同創新。借鑒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的經驗,形成政產學研的大協同。其中,政府發揮作用非常重要,財政補貼就是一個重要的舉措。
第二,技術集成。目前我國跟國外的差距明顯,以膜電極技術為例,國內尚處在第一代水平初期,但是在國際上已經實現第二代技術的產業化,第三代膜電極技術也將在五年內實現產業化。如此大的技術落差,使得國內燃料電池企業、技術研發中心集中力量優先解決關鍵問題。
當然,國內也鼓勵涌現一批類似豐田的這類企業,比如宇通客車、神華集團都在規劃將燃料電池汽車的產量達到上千數量級。
第三,國際合作。當前國內技術不能全部滿足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的需求。據了解,一些國外公司也在尋求在商用車領域的合作,這給國內企業帶來了機會。“我們要利用這個機會來進行全方位的國際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我們自己的技術搞起來。”歐陽明高說。
同時,他表示,合作不代表依賴,但是在初期完全規避國外企業,不采用國外技術,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也很難推進。如果沒有商業化的起步階段,我國的技術研發也會變成無源之水。總體而言,他認為,整合全球資源,通過商業化的突破來帶動技術的進一步研發,這一步是有必要的。
最后,歐陽明高坦承,金融支持對于新興技術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據他了解,目前在產業鏈上的企業有50多家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急需金融的支持。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