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京津冀三地出臺了聯合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計劃,統籌協助充電網絡構建。這意味著,充電設施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城市群系統性規劃、互聯互通建設充電設施的設想,已經被新能源車企期盼已久。“很多城市群在空間上已經是一個整體,但各地的推廣細則、規劃都不一樣,影響了充電設施建設,特別是城際間的,不統籌協調就可能出現"斷頭路"。”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內部人士稱。
推動地方政府聯合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需要,充電設施多寡,以及周邊區域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當地的推廣效果。比如周邊城市或城際公路充電設施少,直接降低北京市民的購買熱情;二是中央相關部門對地方推廣進行考核,其中一項就是充電設施的建設情況。
北京、深圳去年制定的新能源汽車推廣任務,比其他城市高出不少。國家相關部門的考核很可能在下半年繼續推進,推廣數量上也有很現實的壓力。
不過,上半年推廣成績上,上海推廣成績最好,增長也很快,已經超額完成任務;一線城市最不理想的是深圳,充電設施建設完成量不到目標的10%。
分出優生和差生
北京因為空氣質量差等問題,
電動車被認為是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制定推廣目標時,也比其他試點城市高出不少。
按照北京去年制定的計劃,到2017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7萬輛,其中2015年為3萬輛,2016年為6萬輛。深圳確定了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到2015年的目標是3.5萬輛。其他一線城市相對比較保守,到2015年,上海制定的目標是1.3萬輛,廣州是1萬輛。
根據各個城市主動公布的成績。今年上半年,上海完成情況最好,銷售并上牌的新能源汽車累計14547輛,同比增長888%。北京上半年新能源車一共上牌5091輛;廣州和深圳都不是很理想。
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化的第一推動力是限購限行城市的免費牌照,比如北京今年6月1日起實施純電動車不限行政策,當月新能源汽車銷量井噴,市場普遍認為這一政策還會持續推動新能源汽車銷售。
上海銷量較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面對大部分電動車品牌推行牌照免費,其中包括了外資品牌;二是補貼力度較大,除了市級補貼,還有一些區政府也拿出了補貼;三是7月1日起實施新政要求私人用戶必須安裝好充電樁后才能獲得免費牌照,很多消費者趕在上半年買車。
深圳廣州也推行限牌政策,但拍牌價沒有上海高,消費市場對通過新能源汽車獲得免費牌照熱情不是很高,電動汽車的市場需求相對較低;另一方面,盡管廣州也推出了電動車約租車等進行推廣,但分時租賃、專車等創新型汽車共享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新能源汽車批量消費也在這些城市。
沒有限牌、限購的合肥,今年上半年推廣成績排在全國第二,為9656輛。不過,合肥的大部分銷量來自本地車企江淮,推廣主要依靠補貼推動,私人客戶較少,很難在未來保持領先地位。
據參與此前國家相關部門試點城市考核工作的人士稱,推廣成績分化最嚴重的是中小城市,在88個試點城市中不少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城市,推廣數量很少。這些城市財政實力較弱,補貼很難大范圍進行;消費市場對電動汽車的認知也較弱,短期內這種狀況很難改觀。
充電設施建設要體系性推動
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目前主要來自于行政力量。比如北上廣深,在私人消費市場的第一推動力是限購限行。但核心基本要素,仍然是充電設施是否能做到適度超前建設。充電設施建設商青島特銳德公司董事長于德翔說:“共識沒有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仍然是充電的問題解決不了。”
廣州和深圳推廣成績不理想,最大的因素還是充電設施落后于其他城市:深圳計劃到2015年累計建設充電站169座,快速充電樁2000個,慢速充電樁2.7萬個以上。但到目前為止,快充電樁完成了大概30%到40%,而慢充電樁只完成10%;廣州目前共完成1500多個充電樁,離設定的9970個充電樁相距甚遠。
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撤出市區充電設施建設后,很多城市面臨如何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的問題。一線城市都出臺了對充電設施建設的補貼政策,但廣州和深圳都只確定了大方向,相關細則都沒有出,可操作性差。
“目前的充電設施建設補貼政策,北京落實得最好。”充電設施建設企業上海賽特康董事長龐雷說。充電設施扶持細則不落地,社會資本很難大規模建設,充電站建設投入資金量并不少,回報周期又長,企業很難長期堅持。
充電設施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廣州不久前把政府企事業單位、重點企業、物業公司、充電設施企業都拉到一塊,搞推廣會,目的是促使各方協同;北京把區域擴展到周邊省市,計劃到2020年,建設形成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公用充電服務網絡體系,實現區域內跨城際充電設施服務走廊。
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在充電設施建設上,仍舊各自為政,只關注自己的推廣目標。事實上,城市群汽車流動非常大,如果協同建設,則相互促進;如果各干各的,則相互制約。京津冀的經驗值得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借鑒。
事實上,只要政府配套政策能跟上,很多社會資本很看好充電市場,建設興致很高。青島特銳德宣稱將來的商業模式是,免費投資、免費建設、免費運營、免費管理。“我們要建設中國最大的汽車充電網,前期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爭取在3年之內乘用車的充電服務費達到零。”于德翔說。
解決充電短缺問題的另一個方向是,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很多充電設施建設公司目前正在研究無線充電,解放車與充電樁之間的捆綁關系;另一個方面是智能充電管理,用大數據解決目前充電問題。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