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汽車對霧霾的貢獻度,成為本次兩會汽車代表的熱議話題。3月10日,在“2015汽車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稱,目前汽車業減霾的總體思路是兩個:一是嚴格排放標準,一是開發新能源汽車,兩者雙管齊下就能使汽車業的總體排放量快速降低。
這一思路基本得到汽車兩會代表的認同。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甚至更為大膽地建議,“進一步提高汽車排放標準,在北京二三環內設立零排放區”。
“現在電動車對大環境的影響畢竟有限,主要還得對汽柴油車排放進行嚴格控制。”李書福認為,現在不是車本身的問題,關鍵還要看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只有先把傳統車的排放問題解決了,再上新能源汽車,才能使有害尾氣排放量明顯減少。
而根據吉利與倫敦政府的合作經驗,李書福建議北京可以效仿倫敦,將二、三環區域設為零排放區,只準純電動車進入,這樣至少可以保證北京二三環的空氣質量。
技術路線存爭議
李書福的想法盡管較為激進,但它從側面反映出,汽車業為減排正在千方百計想辦法。近年來,頻繁降臨的霧霾天氣已使汽車行業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雖然現在對汽車是否是造成霧霾產生的“罪魁禍首”還存在爭議,但公認的事實是,它是PM2.5來源的幾大因素之一。
而汽車業內對如何有效減排的技術路線一直存有爭議。一種看法認為,對傳統內燃機進行技術改進升級,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減排;另一種觀點是,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雖然現在政府倡導雙管齊下,但車企究竟該把側重點放在哪一端,一些負責人舉棋不定。
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晏平曾多次在兩會期間呼吁,希望能聯合企業和國家的力量,攻克發動機的核心技術。在今年的汽車兩會代表座談中,晏平又一次提出這一觀點,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夠重視。“目前有15個日本工程師在幫玉柴做發動機,只要堅持三年,我們的體系不會比日本差”。
而一直堅持混動路線的科力遠混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鐘發平,則在發言中指出,混動技術的節油率能提升35%到45%,但它能使汽車整體減排70%以上,比電動車更方便市場化。不過,近年來由于新能源汽車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支持和倡導,車企的注意力不少被調動到電動車的開發上。據李書福透露,吉利近5年在新能源汽車開發上投入了近800億元,其中兩三百億元用于電動車的開發上。“公司里幾千人,就為這個電動車。”李書福認為,這種研發方式對車企消耗巨大,而電動車的市場化前景目前尚不明朗。
據中汽協最新數據統計,今年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雖仍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與去年的11月和12月數據相比降幅明顯。去年11、1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為9728輛和2.72萬輛,而今年前兩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均維持在6000余輛水平。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認為,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與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策有關。“一部分車企將今年1月生產的新能源車提前統計并入去年的產量中,以享受補貼政策,實際上,新能源汽車產量可能沒這么少,以今年1月為例,產能可能超過1萬輛。”
董揚認為,隨著今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的降低,使得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前景難測。“如果3、4月的統計數據能維持去年增速,說明新能源汽車的增長仍有動力,但如果兩個月的數據沒有明顯提升,則說明新能源汽車出現了問題。”
事實上,由于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成本較大,一些車企擔心產品市場化后,并不能產生投資收益,所以仍在采取觀望態度。
用政策倒逼市場
盡管路線仍存爭議,但今年車企必須要在減排上采取行動。根據工信部的規劃,到2015年,國內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都要達到6.9升/百公里,不達標的車企新車上市和擴產都將受到影響。而五年后,這一要求將達到5.0升/百公里。
“這一政策使很多車企壓力陡增,為達到要求,不少車企今年都將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加大力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車企高管說。
由于目前我國核算車企主體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計算方法為:核算主體各車型燃料消耗量與各車型所對應核算基數的乘積之和,除以該核算主體所有車型核算基數之和。這意味著,如果車企中的節能與新能源車型較多,將直接拉低車企整體的平均油耗,從而順利通過紅線考核。
“201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了三倍多,超過7萬輛,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美國。今年我們有理由預判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或許能成為全球第一。”
董揚在座談會上透露,為了保證新能源汽車的生產一致性和執行效率,使其真正為節能減排做貢獻,最近中汽協正在參與政府部門制定的一個辦法,要對客車各方面加強一致性管理。
“現在我們已經發現有些車上牌的時候、要政策的時候多裝電池,賣車的時候少裝電池。這種情況是堅決不能允許的。”董揚說。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結構中,乘用車占65%,商用車占35%,在商用車中,客車又占據27%,數量醒目。
而在補貼政策上,政府的思路是希望多補貼形成批量后改善性能、改善工藝,把性能高的產品推向市場化。
除了電動車,今年政府也將督促車企在燃料電池汽車上加大研發力度。萬鋼在座談會上建議車企在下一步燃料電池的發展中,要一方面注意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本身,另一方面也要有市場的示范應用,在可允許的條件下,加強國際合作,集中力量在一些企業、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共同取得燃料電池的突破。 “這些年來,我們推動電動汽車一個很好的經驗就是商業化示范應用,為產品技術提升,提供了很好的驗證平臺,這也是加快我國燃料電池技術發展的有效途徑。”萬鋼稱,今后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可以借鑒電動汽車的經驗,盡快補齊國際差距。
(責任編輯:admin)
工信部部長苗圩:新能源汽車政策沒有歧視外資2017-03-13 14:46
|
國家電網2017年將建2.9萬電動汽車充電樁2017-01-20 17:10
|
中興通訊跨界布局新能源汽車 目標千億產值2017-01-19 14:42
|
中國和歐洲力推電動汽車 北美卻遭受阻力2017-01-18 18:15
|
北京核心區規模最大電動汽車快充站正式投運2017-01-18 17:58
|
中國將建”四縱四橫”城際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網絡2017-01-18 17:48
|
一輛純電動汽車在天津快速路起火2017-01-17 17:55
|
河南省新能源汽車加速快跑 累計推廣應用13579輛2017-01-16 10:20
|
上海新能源汽車推廣突破10萬輛、產值突破百億 躍居全球擁有量最2017-01-04 13:41
|
中國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花落誰家?2016-12-30 1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