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同樣想買新能源車,但是價格的上浮讓人們買
電動車所在意的核心因素發生了變化,數據統計可以看出:

在今年的數據里,人們買電動車的動機中,環保因素大大超過了補貼因素。
所以,有15萬買車預算的用戶,繼續看你應得的報告吧:
第一依然是補貼后15萬左右的10款新能源車,先雷打不動的列出價格和續航里程,這兩點就好比汽油車的內外飾和動力性能,是人們選車最在意的兩大指標。
然后,我們發現在電動車的篩選條件上,除了充電續航里程這一重要指標,15萬車的性能堪比10萬有了很大一個提升——至少配置齊全了。
我們選取了幾個相對重要的安全性能參數將各類車型做了比較:

從圖表中我們看到,比亞迪秦ev和吉利帝豪ev在安全性能上優勢更明顯,北汽e系列在這方面則相對較弱。
接著,國人買車,對“大”有著天然的青睞(贊同的不要不要的),內飾空間的大小是比較重要的選擇維度:
目前北京在售純電動車乘用車中大多是轎車,只有江淮IEV6s、北汽ex200及6月底才上市的華泰xev260 SUV。目前為止銷量最高的是北汽E系列、和悅IEV及比亞迪e6。
和去年微型及小型車成為純電動乘用車絕對主力的情況相比,今年微型車的受歡迎度稍稍有所下降。在2016年1-5月,緊湊車型A級電動車(多處于10-15萬區間))爆發增長到純電動車份額的33%。
專業人士的看法是,微型電動車雖然符合消費需求,但是在既有車型的底盤上拿掉發動機裝上三電系統改裝設計而成,除此之外便是企業全新開發的電動車,成本高,技術標準高,價格也高,對包括
電池性能在內的核心技術也更挑剔,現階段政策鼓勵各品牌往這個方向轉型發展,緊湊車型和SUV的增長很可能成為今年純電動車市場的趨勢,因此從長遠角度看,10-15萬的車是一個價位比較尷尬,但對追求基本品質的你還是有吸引力的車型呢。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