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2015年,整體汽車市場持續低迷,新能源汽車則表現驚艷。統計顯示,去年新能源汽車銷售331092輛,同比增長3.4倍。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247482輛,同比增長4.5倍;插電混合動力汽車銷售83610輛,同比增長1.8倍。
不妨大膽地做個設想,如果持續這樣的增長量級,新能源汽車成為行業的增長極,將成為未來一種不可逆轉的現實,而這在多股力道的作用之下,具備著很大的可能性。
首先,國家層面的扶持和不斷出臺的政策利好,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重要的推動力。
一直以來,國家層面給予了新能源汽車很大的關注,特別是2015年以來,有關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更是接連不斷。
去年9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車發展措施,明確規定完善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支持動力電池、燃料電池汽車等研發,要求機關企事業單位要落實車輛更新中新能源汽車占比要求,加大對新增及更新公交車中新能源汽車比例的考核力度,對不達標地區要扣減燃油和運營補貼。創新分時租賃、車輛共享等運營模式。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一年的時間里,中央及各部門就推出了包括對新能源車船免征車船稅,以及《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在內的10多項國家級政策。所有這些,無疑為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消費觀念的進化以及消費環境的變化,正在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促進力。
在此之前,對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普遍觀望,特別是“里程焦慮”的廣泛存在,成為妨礙人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隨著新能源汽車技術的逐漸長進,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產品的顧慮得以減輕,人們對其的接受度正在提高。
曾經有一項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收到的30305份調查樣本中,僅有6 .65%的受訪者表示,在未來的3至8年內,肯定不會購買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新能源車。而表示需要屆時參考新能源車產品以及配套的發展情況,再決定是否購買新能源車的受訪者占比達62.36%。
此外,前文所提到的新能源汽車限行、限購約束的取消,也為已經實行了限購政策城市的消費者提供了購車和用車便利,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
更何況,無論是能源現狀、燃料價格等對消費行為的影響,還是霧霾肆虐對人們環保觀念的喚醒,也促使不少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投出“貨幣選票”。同樣也是前述的調研顯示,在新能源汽車的意向消費者中,首次購車、由燃油車換購的占比分別達到了32.04%和34.02%,這也在客觀上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容起到了促進作用。
更重要的是,不少汽車主機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努力,成為這一市場發展的原動力。
就整體水平來說,雖然說中國品牌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客觀地說國際品牌仍然占據領先水平,比如寶馬,比如特斯拉,以及豐田,在不同的技術范疇內都有著很大的優勢,并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趨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品牌要想比肩乃至超越,還需要繼續付出努力。
好在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在2015年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比如已經成立了前瞻技術部,并已經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互聯等跨界技術展開前瞻性研究的上汽乘用車,以“技術派”路線開始新能源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布局,希望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旗下的榮威e550等車型,已經具備了高品質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特征和實力。
特別值得指出的,還有比亞迪汽車。盡管這家備受關注甚至是爭議的車企話題感很強,但這并不妨礙其在事實上成為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領導者,一直堅持潛心研發和創新的比亞迪,已經全面掌握了傳統車技術和電動車的電池、電機、電控技術,這對新能源車的研發而言是一種巨大優勢。
有了技術的支撐,比亞迪不但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業績斐然,其布局全球市場的進程不斷加快,尤其是2015年,比亞迪在國際市場更是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5年2月,比亞迪純電動大巴K9登陸日本京都,成為首個成功進入日本市場的中國汽車品牌;4月,比亞迪斬獲美國長灘運輸署60輛純電動大巴訂單,創美國最大純電動大巴訂單紀錄;10月,比亞迪在倫敦更是一舉拿下高達6.6億英鎊純電動大巴訂單。截至目前,比亞迪新能源車的足跡已遍布全球五大洲,包括英國、美國、日本等汽車強國在內的36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約160個不同城市,贏得了廣泛的歡迎和肯定。
此外,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表現越來越亮眼,正在形成的規模化效應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活力。
先來分享兩條有關新能源汽車的信息。2015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總銷量也達到61722輛新高,遠超特斯拉的50580輛。其中,比亞迪秦累計銷售近3.2萬輛,同比增長116.3%,自上市以來累計銷量已近4.7萬輛;去年年中推出的比亞迪唐,上市以來累計銷量超過1.8萬臺,2015年12月更以5503輛的成績,奪得國內新能源汽車單月銷量冠軍。這樣的表現,使比亞迪成為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具備絕對優勢的領先者。
前文提到的上汽,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表現也可圈可點。2015年,榮威E550、E50等新能源汽車銷售超過1萬輛,是2014年的3倍以上。2016年,上汽已經將銷量目標定為3萬輛。目前,上汽正加緊推進核心技術的更新和突破,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60萬輛。
雖然很多新能源汽車品牌2015年的全年銷量尚未獲悉,但是比亞迪也好,上汽也罷,新能源汽車版塊不錯的表現,是市場對其大力投入與努力給予的回報,而這也讓更多有意分食新能源汽車市場紅利的車企,加快產品的研發和推型節奏,整個行業的競爭因此越來越充分。這種規模化效應使消費市場更具活力,激發了整體銷量的大幅提升。
當然,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有不和諧音的出現,并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造成阻力。
就在前幾天,有媒體刊發了題為《觸目驚心!“消失”的新能源車與龐大的騙補產業鏈》的文章,披露了新能源汽車存在的騙補現象。由于政策設計的不完善、地方的保護主義盛行以及監管和執行并未跟上,新能源汽車在迅速崛起的過程中,各個環節也問題頻發,有些甚至是“觸目驚心”,部分企業以新能源汽車惡意騙補就是其中一種。這篇報道根據專家的數據預估,2015年可能有高達十億元的補貼資金被企業以各種方式“套取”。
很顯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在2015年出現了令人可喜的進步,但還遠未達到規范的程度。在規模日益“做大”的同時,中國車企能否迅速成長并踏踏實實地“做強”,是2016年乃至更長時期內,應該重點思考并解決的大問題。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