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未來的明星產品
科學技術的進步能無限滿足人們的需求,電子產品和電子部件也一直朝著薄型輕量化、小型化、多功能化、節能化、低價化、高速化、高設計性以及時尚化的方向發展。最近,
可穿戴設備閃亮登場,配備的功能變得更多,產品也越來越高級。大型企業陸續上市了與應用軟件和內容服務配套的關聯產品。如果說個人電腦和手機(智能手機)是“搖錢樹”(市場大,增長率低),那么
可穿戴設備也許就是未來的明星商品。
我們預測,2018年
可穿戴設備和部件的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06億美元(191億臺)。其中,半導體市場為37.7億美元,在全球半導體市場整體所占的比例只有0.9%。而非半導體的部件市場(
電池、顯示屏、攝像頭模塊、主體結構、附件、組裝、其他)將達到96.3億美元。
大型企業的積極戰略和部署
2013年9月,美國英特爾發布了新款微處理器產品系列“夸克”。從2014年第一季度開始還面向
可穿戴設備供貨產品。與此前的“凌動”相比,夸克的芯片尺寸只有1/5,耗電量降到了1/10。致力于可穿戴關聯市場的美國博通公司上市了嵌入式無線通信技術平臺“WICED”。
在臺灣,
可穿戴設備用低功耗DRAM雖然是利基市場,不過商機也在擴大。此外,臺灣旺宏電子(MXIC)還在面向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供貨NOR型閃存和掩模ROM。
臺灣最大的代工廠商臺積電(TSMC)2013年的設備投資為100億美元,預計2014年將超過上年達到115億美元。由此來獲得
可穿戴設備用IC(傳感器、嵌入式閃存、MCU)、指紋認證IC(iPhone用)、MEMS和光傳感器部件(CMOS圖像傳感器)、汽車用電子產品(電源管理IC)等的商機。
半導體后工序廠商臺灣日月光半導體(ASE)預計移動產品、物聯網、云計算和
可穿戴設備等的市場前景比較明朗,打算繼續開發系統級封裝(SiP)等高端領域的技術,以抓住商機。
臺灣鉅景科技將
可穿戴設備定位為蘊藏新可能性的應用。該公司發布了雙核CPU“Cortex-A9”及存儲器(NAND型閃存、DRAM)的SiP模塊相關解決方案。通過支持Wi-Fi和藍牙,滿足了小型化和低功耗化等智能眼鏡用IC的設計需求。
IKE觀點:
1、中小企業也有機會涉足產品種類繁多的
可穿戴設備
目前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是由大型企業引領市場。因此,產品種類很少,功能也不高。而可穿戴設別產品種類繁多,存在少量多樣生產和定制化等需求,整體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小而規范的市場。因此,中小企業也有從充分的機會。現在已有很多臺灣企業涉足
可穿戴設備供應鏈。
2、
可穿戴設備和“3c”電子產品的基本構成相同,主要不同在于傳感器
可穿戴設備與3C電子產品的基本構成大體相同,主要不同在于各種傳感器、其他模擬/數字轉化IC、MCU/應用處理器/CPU、存儲器、聯網IC、借口IC、電源管理IC、顯示IC、音頻IC等。
可穿戴設備無需使用最尖端不見,設計重點在于輕量和低功耗。因此,部件耗電量的大小才是競爭的關鍵。
3、資源集中在中小企業,
可穿戴設備以運動手環和運動手表為切入點
可以稱為移動醫療器械的便攜式醫療器械產業受醫療法規的約束和FDA認證的限制,比較封閉。深入該市場需要很長的時間。而被稱為移動保健的便攜式健康、保健及運動相關產品的發展日新月異,保健相關的
可穿戴設備正迅猛發展。比如運動手環和運動手表等。
我國
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今年1月份艾媒咨詢發布的《2013中國
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
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達到6.1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
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對國內消費者來說,智能隱形眼鏡、智能膠囊等太過新潮的
可穿戴設備普及性不強,但是智能手表、智能手腕、智能眼鏡等產品將會在近期形成消費熱點。在中國,山寨版保健
可穿戴設備也漸漸流行。比如與Jawbone相似的運動手環等。這或許會成為不受醫療法規約束的保健和運動
可穿戴設備進入該市場的契機。首先在這里積累經驗和成績,再進軍下一階段。
4、物聯網結合
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自身只是業務生態系統整體很小的一部分。如果通過
可穿戴設備涉足物聯網相關應用,并與個人和云計算等平臺所需的軟件和服務聯動,肯定會催生巨大的商機。
據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預測,2014年智能可穿戴產品市場達到15億美元,預計2017年智能
可穿戴設備年銷量將增至7000萬件。
(責任編輯: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