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今年新能源熱潮,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保持自己冷靜的思考,他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論壇:新能源激活汽車業模式創新”上,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新能源車的市場形勢。在他看來,新能源汽車銷量與目標差距很大,但今年效果明顯改善;新能源汽車未來前景廣闊;新能源汽車政策應注意三個問題。
2009年,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為2284輛,而2013年35730輛。從2009年到2012年,國家進行第一期示范工程,在25個公共領域示范城市推廣計劃和6個私人示范城市推廣計劃,而截至2012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19萬輛,完成率僅為14.9%,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以及純電動(BEV)約為1.2萬輛,與推廣總目標16萬輛差距甚遠。從結構上看,新能源車在私人領域僅推廣了0.44萬輛,在公共服務領域有2.3萬輛,這說明在私人領域難度較大。總的來說,實際情況與計劃差距較大。
不過,今年以來這個情況發生可喜的變化,大概在上半年就完成3萬多輛,全年底線應該是5萬輛,甚至可能達到8萬輛。目前,新能源車有點供不應求。徐長明談到,這是一個變化,今年上半年完成的3萬多輛車里,其中超過70%是在北京、上海等私人示范城市銷售的,這說明一期示范工程雖然沒有達到目標,但是對現在的推廣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也是我們有理由認為未來發展前景好的依據之一。
根據規劃,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到2020年500萬輛。在徐長明看來,到明年完成50萬輛有一定難度,但應該能完成50%到60%左右,總體狀況還是較好的。到2020年是累計完成500萬輛,這個數字是有可能超越的,至少是完成得差不多的水平。
徐長明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較樂觀,他個人認為,第一,中國具有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的市場。適合初期推廣的市場是公交車領域,公交車年銷量5萬輛左右,保有量接近40萬輛,公交車有固定線路,充電站比較方便,可能最能夠率先適宜新能源汽車發展。此外,還有市政環衛、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加起來差不多每年100萬輛左右的市場。
我國有13.4億人口,需要大量公交車、物流車、環衛車等,這是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此外,中國具有超大規模潛在市場,國內市場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提供發展空間。現在可以預計到的汽車市場規模應該在4000萬輛左右的水平,到2020年的汽車保有量預計是2.5億輛,相當于美國今天的水平。年收入在21萬以上的家庭,有10%的家庭是擁有兩輛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在初期階段比較適合家庭第二輛車。
第二,中國具有有力的發展政策。政策的補貼力度相當大,不少城市乘用車加起來補貼12萬,而客車補貼力度更大。新一輪的政策做了調整,有好幾個積極的變化:第一個是城市試點擴大到88個城市,第二個是政策由原先按電池功率來補貼變成按充一次電能跑多少公里來補貼,還有由重點通過私人試點推廣變成公共領域的市場占了大頭。
第三,企業的積極推進。現有央企聯盟在積極推進新能源車的發展,其中包括5家整車和電驅動企業、5家電池企業以及6家充電與服務領域的企業。與此同時,上汽、長安、奇瑞、比亞迪、江淮等國內車企以及一些外資企業也都在努力發展新能源車,在供給等方面發生積極變化。從另一個維度看,能量密度等也發生積極變化,在160多年的發展過程,動力電池從鉛酸電池到鋰電池提升4倍以上,目前續航100公里所需電池重量是150公斤,預期目標是40公斤。在成本方面,目前鋰電池一次續駛100公里,電池成本是12萬元,將來的目標是4萬元。此外,當前車用鋰離子電池循環壽命平均在1000次左右,相當于3~5年,假如能到2000次,則等于電池可使用10年左右。
在徐長明看來,新能源汽車政策應該注意三個問題:第一,政策目標應該更聚焦一些,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承擔了太多使命,大家希望通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來實現自主品牌的追趕,此外還有促進經濟發展、節能、環保等使命,如果都想承擔的話,在同一個時間點很難,所以應該聚焦;第二,考慮消費者的需要意愿,消費者到底是愿意買純電動車還是愿意買插電式混動;第三,地區封鎖。他認為,一期工程不理想,但是希望二期狀態迅速改觀。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