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我國汽車生產呈負增長,而且轎車生產也呈負增長趨勢。相反,新能源汽車市場卻呈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新能源汽車增速驚人。
12月5日,2015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領袖峰會在京勝利召開。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會上對2015年我國新能汽車市場進行了精彩分析。以下為峰會演講實錄:
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極其復雜,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今年車市呈現冰火兩重天的現狀。不僅我國汽車生產呈負增長,而且轎車生產也呈負增長趨勢。相反,新能源汽車市場卻呈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新能源汽車增速驚人。
在這么超前的增長速度中,所有資源都出現了一些相對應的壓力,應該說成績超級突出的。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越了美國,狹義上,在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不僅總量超越了美國,而且在汽車的占比上也超越了美國。
根據工信部統計的數據,純電動汽車銷量占比0.68%,插電混動占比0.3%,合計1%。而根據美國數據,純電動汽車占比為0.4%,插電混動占比0.2%,合計0.6%。1-9月份,美國混合動力銷售30萬臺,占了總量的2.3%。我國汽車量是0.03%,我們如何選擇發展線路,在純電動這一塊做到了超強的突出的特點,1-9月份已經是占到了0.7的比例,我國新能源汽車表現超級突出。
從企業角度來說,無論是機遇還是壓力,都極其巨大。對于商用車企業,機遇較大。而對于乘用車來說,不僅市場壓力較大,政策壓力也很大。以北京為例,如果沒有新能源汽車,我在北京市場還能立足嗎?15萬輛車里面,有6萬是新能源,最后可能是9萬的新能源,常規車可能就沒有辦法賣了。這樣車企必須要在限購城市獲得市場分量,推動力是超強的,要完成相應的對應的考核指標,同時對城市的形象各方面也都是有效的提升。
中小城市低成本用車已經形成了一個推動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狀態是良好。從中美對比數據顯示,美國特斯拉1-9月份消量為7000臺,而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北汽銷量為10000臺,插電混動銷量為10000臺,比亞迪銷量為26000臺。和美國對比,無論從銷售總量還是從單一車型來看我們都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我國新能源客車持續走強,2013年占比20%,2014年占比27%,2015年占比28%。經過2014年的調整之后,2015年專用車從4.3%上升到5.4%。從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5年,我國新能源客車和專用車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增長。2015年第三季度,客車銷量占比達到了32%,表現超級突出。
2015年各領域壓力都特別大,因為客車發展太快,對電池的需求量也太大。從相關數據來看,客車增長快速,而專用車也呈現明顯增長。三季度,上海的客車銷量占比達到了36%。所以,2015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特點是商用車表現突出。
大客,大客里有45%以上是公交車。中客,在新能源的純電動上也比去年有了明顯的增長,達到了6%的比例,趨勢市場來說,中小城市和縣鄉市場都有擴張。我們在縣鄉市場里面,小城市里面,插混也有很好的表現,純電動的大客,小城市以插混為主的產品獲得全面的增長的特征,我們的客車,尤其是大中客將獲得爆發性的增長?傮w來看,今年新能源車在大中客這一塊表現很不錯,比如說宇通、金龍等等這些表現都不錯,像比亞迪表現也不錯。所以新能源汽車總體來看,在大中客走的比較順暢,而在輕客這一塊,剛才許老師也講了,就是整個電動輕客是特殊的一個亮點。特殊到什么程度呢?一季度在新能源汽車里面,不能按年去說事,是按照季度說事。第一季度賣了1000輛,二季度賣了3000輛,三季度賣了9000輛,每個季度爆增三倍。第三季度,大中小城市全面發展輕客,而公交用的輕客也在中小城市發展,所以我們的輕客市場,實際上體現了中國最有特色的一塊,只要有政策,只要有補貼,我們就能夠迅速的發掘出市場的潛力,獲得爆發式的增長。
乘用車的特點,按照我們的統計,我們當時預計到,純電動車走了A級和A00級,過去A級電動車,在2011-2012年推出的比較多,到了2015年萎縮到10%以下。按照新的標準來看,插混B級表現得越來越強。相對于新能源大客,在大客里面占比達到了20%多的比例,乘用車里面也有A00級,純電動已經占到了16%的比例。而且到三季度達到了30%的比例。比如說奇瑞QQ還有其他的產品作為代表,A00級車將有更好的表現。
還有一個概念,A000,這個0就是我們過去以3米3以上的車為代表,現在是2米7到3米3之間的汽車也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爆發增長包括兩塊,第一個是新能源在限購時被擠壓出來的量。以北京為代表,新能源汽車的指標快速增長,而且現在來看各地拍牌價格都是在兩三萬甚至是到五萬的水平上。而這里面,新能源汽車發展商面臨的巨大問題,我們剛才也看到了,充電樁的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首先是總量的不匹配、監督性差,有車有莊,各方面的匹配也不夠,再有就是碎片化,并不是有車有莊就能推動這方面的發展。還有一句話,我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只要新能源汽車達到了老百姓需求的狀態,那么所有的東西百姓自己可以解決。所以實際上產品還是關鍵的因素,而產品的關鍵因素我們可以看到,就是對于市場和產品的需求。尤其是縣鄉市場和小城市場,我們新能源已經起來了,這個是我們新能源汽車的各個城市,各個級別,各個分類,可以看到在我們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共領域和企事業單位去購買新能源的推動下,單位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在乘用車里面大概占到了50%的比例。尤其是幾個大城市,像杭州、廣州、寧波、城市、長沙等等,單位購買純電動是超強的比例,當然了這里是一個創新的特色,體現了我們新能源汽車各個方面表現的特別強。
1-9月份,北京純電動銷售6000臺,天津和深圳也相同。小城市里面私人購買,像伊春、九江、上饒等大家很多不熟悉的城市,新能源汽車起來了,而且私人購買的也很多。武漢這個地方的個人存量也起來了。我們去武漢調研,去了一個很高檔的小區,里面停了幾輛純電動汽車,政策很好,充電也不要錢,過路過橋也不花錢,武漢人都樂意買這類車。除了以北京為核心代表的只發展純電動車外,其他城市基本上都是以插電混動為核心,所以各種模式都比較有特色的。我們甚至到了最小的城市,發現也有賣新能源汽車,所以這種需求是很有特色的。我認為新能源汽車,是真正被大眾所需要的。
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用途上拓展的特別好,尤其是過去出租先行。現在出租量越來越小,私人購買和租車領域明顯興起,這樣體現了我們新能源汽車越來越以百姓的綜合性需求為主的特征,這也是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特點。
未來的趨勢,第一是今年乘用車市場出現了一個走勢,我國新能源汽車從今年到明年,仍有一個超強的、好的發展態勢。從明年的補貼政策來看,仍然可以支撐起發展。未來五年商用車是為補貼而戰,乘用車是為了生存而戰,所以動力完全不同。新能源發展模式也將分道揚鑣,乘用車的新能源化將加速發展,2015年新能源汽車帶來的較嚴重的流動資金的壓力。如果我們假設國家2016年有決心去補貼,萬一地方政府也有能力去對付補貼,一個是假設,一個是萬一。我覺得地方政府到萬一的程度,萬一地方政府也能給補貼,市場也可以有較好的發展機遇,而2016年的補貼仍然是商用車有優勢。物流車明年將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從產量來看,商業用車占到了67%,客車占到的28%,專用車占到了25%。我們現在只拿到了22%的補貼,客車拿到了76%的補貼,這是典型的八二的區別。
作為行業研究人員,我認為這種補貼的力度有些超強,尤其是到了9月份的時候,客車補貼已經占到了80%,乘用車的比例只有17%。這一塊能不能可持續我們并不知道,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整個體系性的壓力即財政壓力極大。
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越來越差,整個二三線的地賣不動,所以房地產也賣不動,實體運營出現了很大問題。未來我認為地方政府的補貼是不可持續的,中央的補貼未來也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認為在未來幾年里我們將面臨巨大的調整,所以商用車的發展,我認為靠補貼而戰,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乘用車是為了要達到2016-2020年十三五期間最嚴酷的考驗。完不成的情況下怎么辦,必須要用電動車去發展。各個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解釋是努力的、全面的布局,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面,乘用車具有持續的超強的潛力。到2020年,如果沒有電動車,沒有新能源汽車,根本就沒有辦法做下去了。
我們要關注普混的發展,這個很有特色。普混未來可能有一個大的發展機會,這可能與純電動的發展趨勢不太一致。兩升油值多少錢,這個指標就補回來了。我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綜合的多體系化發展,可能會是一個大趨勢。另外一個多體系發展,就是我們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傳統設計、整車模式、升級模式,比如比亞迪、北汽和奇瑞,就是我國傳統的整車企業,還有像康迪等一些其他企業也都進來了。所以,在新能源領域里面,這兩塊呈兩足鼎立的形勢。而樂視和其他的新能源汽車也會發展起來,他們將會成為我國最優質的、低成本的資源,所以我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未來的潛力巨大。
上海新能源政策的實施,使得今年的新能源汽車比去年增長快一點,其中,2015年上海新能源汽車上牌量將達到了35萬輛左右。我認為新能源汽車對限購城市帶來明顯的增量,未來這些城市的新能源發展將會有一個很大的突破。
我們做事的時候,既要重量,還要重質,還要重升級。2015年跑得太快了,我個人認為跑的超強了,2015年達到了25%的水平,2016年如果再翻一大番,將是一個極其危險的狀態。500萬輛的新能源銷量目標標,實際上到2020年能很輕松完成。但是,完成這么多銷量目標,要配合相應那么多的錢,那么多的社會配套資源,而我們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的資源。我們算一下,需要拿8000億的錢補貼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這怎么可能呢?所以,在發展中除需要提高產品質量,我們還要面對海外市場,使新能源汽車獲得一個可持續發展。
2016年,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認為達到60%就不錯了。在今年這么高速的增長情況下,明年我們要抓住轉型升級的力量,不要太過注重量的發展,我認為乘用車未來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商用車未來發展要考慮跟社會資源匹配的能力。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