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行業內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就是“打造一個電動車企業大概需要多少錢”。有一個聲音是:“錢越多越好,最好有10億美金”、“一定要自建工廠”。在這里我也想講一下自己的幾點認識,供大家討論。
電動車代工是可行的
首先,我想說:“高品質”,的確是一輛肩負著出行使命的交通工具應該具備的最基本屬性,而互聯網行業的人進入汽車行業,首先要邁過的門檻也是這一點。但實現這一點,真的必須要自建工廠嗎?我持保留意見。我認為電動汽車代工是可行的。
首先,電動汽車的風口讓汽車行業的門檻大大降低。三電系統取代傳統的內燃發動機,汽車所承載的零部件由幾萬個減少到幾千個,從而,面對傳統汽車行業掌握了近百年的技術核心,互聯網企業都有了彎道超車的可能。'
其次,戴了幾十年“制造大國”帽子的中國擁有強健的制造“肌肉”,而創新研發“大腦”則能力低下,產能過剩的問題也愈加嚴峻。這一點,看看深圳迅速崛起的智能手機等一系列電子產品代工廠就可以感受到了。“只要你想的到,我就做得了。”汽車行業也是如此,先進的廠房和生產線一個又一個的拔地而起,但消費者喜聞樂見的自主產品卻難尋其蹤。中國缺的不是又一批新的汽車生產線,而是一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設計。
最后,每個行業切入另一個行業時也必須認清自己的強項。在汽車這個領域,每一個互聯網公司都是稚嫩的,其強項還是在研發層面——即設計更人性化的產品,將車身生產委托給更具有機械工藝傳承的傳統車企,這樣的結合才能發揮各自所長,更加有效地產生最終產品。在這一融合過程中,任意一方的盲目自信和不合理控制只會讓短板愈加暴露,令自己裹足不前。
《中國制造2025》規劃講“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這里的融合既包括生產方式,也包括產品的研發及設計理念。融合的方式有很多種,再次踏上自建工廠的重資產路線,從主機廠挖來大批汽車工程人員是一種;而有效整合資源、利用好各自的平臺優勢、和主機廠共同進退也是一種。我的智車優行團隊則選擇后者。
核心能力與核心價值切記錯位
“我們沒有做錯什么,但我們輸了。”這句話已經被很多討論行業轉型的分析文章所引用。當諾基亞工程師還苦苦追尋品質如何細微提升時,用戶已經開始發現并享受于手機拓展到生活圈中所帶來的更多驚喜體驗了。當用戶對手機的定義不再只是一個通信工具時,諾基亞的核心能力和用戶認可的核心價值就產生了錯位。
汽車行業也是一樣,近百年來,車企打破頭競爭的動力性能因為新能源汽車產生了質的飛越。同時,對于整日困塞于街頭巷尾的城市居民來說,澎湃的動力也早已不再是選擇的首要選項。而時尚、好玩成為了更多年輕用戶選車的首要考慮要素。特別是85后年輕人群,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讓他們一日沒有汽車是可以的,但是一日沒有網絡的確不行。
目前的大部分汽車,仍然只是承擔了交通工具這一“唯一”屬性,然后城市中就多了這樣一幕幕既危險又無奈的畫面:司機一手持手機,一手扶方向盤。從這一點而言,汽車,超越其交通工具這一“唯一”屬性的時代已經到來,而與手機一樣,智能終端——也將成為汽車另一個重要的屬性,同時,像手機一樣,逐漸成為用戶認可的核心價值。
造電動車到底需要多少錢?
首先,對于微型車而言,2億美元的預估足夠讓行業人呵呵。
同時,我從事智能硬件投資也有一些時間,秉承:“適合的時間需要適合的錢”這一理念。造車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正因如此,才需要分階段融資,而不是一竿子路線。這樣既不會辜負投資者的期望,又可以讓公司最靈活高效地運轉。
當然,就像文章一開始我說的一樣,造一輛高品質、可靠的好車是每一個互聯網團隊進入汽車領域的敲門磚,面對這一門檻,智車優行團隊選擇尊重、高效融合傳統汽車企業在機械工藝上的積淀,依靠代工的方式進行生產。同時,我們會在年輕用戶所認可的核心價值上發力,在互聯網移動體驗的優化上進一步提升自我的核心實力。這也就是我常說的:敬畏傳統、大膽創新的含義。
讓每一次出行不僅只是出行。讓每一次出行都變成美好的記憶。
這,是我們一個互聯網造車團隊的美好愿景。時間留不住,我們選擇一步一步堅定的走。
以上觀點僅是我對最近熱門話題的一些想法,歡迎討論交流。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