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日前在《求是》雜志上撰文認為,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
裝備制造業面臨的風險和機遇前所未有,推動
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已進入關鍵階段。
深刻認識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蘇波分析,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期,復蘇存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大國貨幣政策、貿易投資格局、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方向都存在不確定性,短期內難現強勁復蘇勢頭,這對出口導向特征明顯的
裝備制造業將形成較大的結構性制約。
其次,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經濟體加速崛起給我國
裝備制造業帶來雙重擠壓。國際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制造市場并不斷擴大競爭優勢。同時,新興經濟體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與我國形成了同質競爭。在這種局面下,有的跨國資本直接到新興國家投資設廠,有的則考慮將中國工廠遷至其他新興國家。我國
裝備制造業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重擠壓。
“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階段,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蘇波認為,
裝備制造業每年25%超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一些行業生產已接近或達到歷史峰值,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歷史新機遇
從當前看,我國
裝備制造業發展基礎堅實。2013年,我國
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占全球
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1/3,多數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13家中國大陸裝備制造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列,企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從中長期看,支撐我國
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改變,積極因素進一步增加,發展的機遇大于挑戰。
蘇波認為,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為
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提供巨大動力。我國
裝備制造業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還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市場功能發揮不夠。而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當前,“四化同步”發展為
裝備制造業創造巨大需求空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與新能源、新材料、增材制造等成為引領力量,其核心就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它將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和新興業態產生,重塑全球
裝備制造業格局。
蘇波同時表示,未來我國高端
裝備制造業將獲得巨大發展空間,到2020年,我國高端
裝備制造業規模在
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到25%,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路徑
考察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其
裝備制造業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雄厚的產業規模,表現為具有成熟健全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在全球占有相當比重;二是優化的產業結構,表現為基礎配套能力強,高端裝備比重高,擁有眾多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三是良好的質量效益,表現為技術水平世界領先,質量水平和勞動生產率高,占據價值鏈高端環節;四是持續的發展潛力,表現為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長期發展潛力,能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綜合分析這些國家
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路徑及演進規律,從我國當前現狀及趨勢出發,蘇波認為全面建設
裝備制造業強國,必須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基礎支撐、綠色發展”的方針,分步驟分階段完成從
裝備制造業大國向強國的戰略轉變。
(責任編輯:admin)